APP下载

解答历史选择题应如何规避“陷阱”

2011-12-29余锡土琚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4期

  在高中历史考试的选择题中,命题人往往故意设置“陷阱”,用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如何才能巧妙地规避“陷阱”正确解题呢?
  一、准确理解历史基本知识,规避“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基本历史知识设置“陷阱”,如果基本历史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知识点。
  例1.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秦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C.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铜钱仿照的样式
  D.秦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解析:如果考生对秦国、秦朝的概念掌握理解不清,认为圆形方孔钱的使用是从秦朝开始,就可能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选B,事实上,圆形方孔钱在战国时期(秦国)就使用了,而秦朝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后开始的。秦统一六国后,把原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就开始推行郡县制,但在全国推广是在统一后,所以B是正确的,不正确的是C。
  二、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规避“陷阱”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变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体现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实质,因此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本质上是()
  A.片面强调公有制
  B.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命题人利用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设下了陷阱。C,D两项很容易排除,剩下的A,B两项考生往往会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选B,这样恰好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事实上,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其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片面强调公有制,故选A。
  三、分清主次原因,规避“陷阱”
  有些题目往往故意会把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混在一起,如果不仔细区分主次,很可能会落入“陷阱”之中。
  例3.法国“二战”中军事上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A.对德国丧失应有的警惕
  B.凭借马其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方针
  C.敦刻尔克撤退过早转移大批兵力
  D.卖国将领主动向德国投降
  解析:主要原因是指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综观四个选项,C,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A项所述“对德国丧失应有的警惕”,确是法国溃败的原因之一,但它不是主要原因。法国在“二战”中军事上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是凭借马其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方针,没有采取任何攻势,以至于在德军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绕过法国重点设防的马其诺防线攻入法国境内时,措手不及,迅速溃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四、全面把握限定条件,规避“陷阱”
  在审题时务必考虑仔细周全,弄清命题人设置的所有限定条件,特别是某些隐含条件。
  例4.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
  (1)张骞通西域 (2)甘英出使大秦 (3)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4)安敦遣使来汉
  A.(1)(2)(3)(4)B.(1)(2)(4)
  C.(1)(2)(3)D.(2)(3)(4)
  解析:本题易错选A,本题共设置了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汉朝(时间);二是中外交往;由于所列的四个选项从时间上说都是汉朝的,故第一个条件实际上不构成对判断的影响,而在第二个条件中,如果考生对西域各族能有个正确的了解,知道西域各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西域各族建立的政权属于民族政权,就能确定张骞通西域是属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属于中外交往的范畴。故选D。
  五、斟酌“一字之差”,规避“陷阱”
  在审题时,看清题干、选项中的每一个字,特别是一些关键信息,谨防粗心大意,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落入“陷阱”。
  例5.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B.确立于二战后,崩溃于20世纪70年代
  C.它得以建立的根本前提是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D.它的建立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解析:二战中,英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持。1944年(二战期间)夏天,美国凭借自己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1973年,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该体系最终崩溃。如果解题时未能仔细斟酌“二战后”和“二战后期”的“一字之差”,那么容易落入“陷阱”,而以为B项是正确的。
  六、正确运用语法、推理知识,规避“陷阱”
  历史虽不像语文在语法、推理上那么讲究,但有时正确运用语法、推理知识,则完全可以避开“陷阱”,准确答题。
  例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外贸易B.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C.一概排斥外国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解析:本题涉及的闭关政策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属于重要的历史概念。本题解答时,应特别留意一些词句表达的意义,定义不严密和结论绝对化往往都不正确。例如本题中的“禁绝”“一概”等说法既没有史实根据,又经不起语法、推理知识的推敲,答案应为B。
  综上所述,在历史考试的选择题中往往都暗藏着“陷阱”,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其中,导致种种错解、难解、繁解,所以应养成解题时谨慎、灵活、多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 余锡土: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 琚艳: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洋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