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学课堂
2011-12-29罗晓红陈玉珍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4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下面,我就课堂中出现的两个片段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一题多解,让数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教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们遇到了这样一道很有争议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滑冰场原来有68人,有8人先走了,后来又有20人加入了,问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孩子们都是这样列的算式:68-8+20(即先从总数里去掉走了的人,再加上后来又来的20人),这个算式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当我到下面去巡视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算式:68+20-8;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让学生讨论的好题目,于是,我在黑板上把这个算式写下来,当孩子们看见我写出了这个算式,马上就有人大声的说“错了、错了”我没理会这些学生的呼声,而是微笑着告诉孩子们能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吗?孩子们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小组的孩子为了讨论这个算式的对与否,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在孩子们激烈的争论后,大部分的孩子认为这种算法也是正确的。这时,我请刚才最先说“错了”的孩子来回答。经过孩子们刚才的讨论,他们组已达成了共识,已经能把这个算式(即68+20-8,这个算式是先把原来的人数和后来又来的人数合起来,然后从这个总数里去掉走了的8人)所表示的意义说得很清楚,很完整了。这回换我惊讶了,短短的十几分钟内,一年级的孩子居然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融合得这样好,简直做到了天衣无缝;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此时,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小组合作中,碰撞和沟通并行的重要性。
二、利用错误信息,建立正确的分析、选择信息的能力
一天在课堂上,我遇到这样一道题:王老师有班费47元,买一副羽毛球拍用去37元,买乒乓球拍又用去8元,问王老师一共用去了多少钱?当孩子们把这道题读完后,有孩子这样写算式:47+37+8,也有孩子这样写:47-37-8,还有孩子这样写:37+8,反正孩子们写的算式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然后我把这些算式都写在黑板上,孩子马上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每个孩子都在为自己写的算式找理由。这时,有一位孩子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一直在下面喊着:“我想说,我想说……”这时,我觉得公布正确答案的时机到了,于是就让这个孩子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站起来后,只说了一句话:“现在要我们算的是用去的钱,与班费无关”,他在说“用去”这个词时,说的特别得重,就是这一句话,教师里立即安静了下来,不用说孩子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写算式了。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这节课,我利用了孩子们本来错误的算式,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排除那些没有用的信息。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分析、选择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课堂上不再是老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而是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人人学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作者单位 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