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比较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1-12-29陈爱明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4期
摘 要:从中西教育对比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教育的差异及其原因,意在引起人们对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的关注,最后阐述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教学模式;差异原因;英语教学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漫长的社会和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多迥然不同的教育观①。教育观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教育模式的不同。本文对中西方教育模式进行多侧面对比,结合大学英语具体教学实践,吸取中西方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期望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中西教育特点及差异对比
1.指导思想
中国重视知识本位,注重知识的灌输,崇尚知识的积累,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属继承性教育。中国教育以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目标为目标。而西方教育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追求知识的应用,崇尚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综合能力,属创造性教育。
2.师生关系
在中国学生看来,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是权威的化身。学生在老师面前常常表现得谦虚谨慎、循规蹈矩,在课堂上常有紧张感和压抑感,不能自由地表达思想。西方课堂上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地位,营造出民主、自由、充满活力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敢于直言和争论。西方教师对学生一般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鼓励远远多于批评。
3.教学形式
中国属于封闭型、讲授型教学。教师通常全班集体授课,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或交流的机会较少。课堂上有较多的纪律规范,师生都有约束感。西方属于开放型、多向互动式教学:理解、参与、创新,学中用、用中学。西方教师在互动模式上通常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合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西方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灵活应变的原则。
4.评价体系
中国教育是静态评价、重结果、方法简单、答案唯一,中国师生非常重视考试,考试通常采取笔试的形式,内容上往往侧重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西方是动态评价、重过程、方法多样、答案开放,考试形式一般灵活多样,考试内容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
5.非语言交际
中国老师在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利用上——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身体距离、服装打扮、空间不够充分,对教室的空间布局也很少关注。西方教师一般衣着随意、善于表演、表情夸张、个性张扬,喜欢将课堂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布置,以便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有时会采取户外授课的形式。
二、中西教学差异原因分析
1.教学体制原因
中国长期采取的是单一的办学体制。自秦始皇统一之后,便建立了一元化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为历代统治者培养的是效忠、尽能的御用人才,没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学校体制政治化、官僚化,体制僵化,思想萎缩,没有独立自治和自主。
西方是多元的办学体制:西方社会立足于商业经济基础,官、私办学体制并存,一般私人办学比官方办学兴旺发达,尤其是私立学校实行的是学术自由、思想独立、教育自治、政治色彩少,是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世纪西方大学城就是在一条街上,无单一场所,分散在各条街上进行高等教育的私立学校集合体。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教育才真正繁荣起来,教育思想几乎是沉浸在自由与宽容的气氛之中,涌现出一大批学校,也培养了不少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总之,西方与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同之处的核心在于它的独立、自由和宽容。
2.教育理念原因
在中国,“教”“育”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教”的含义最早是对外部权威的效法和遵从,体现了社会的意志;“育”字则反映了个体成长的需要。在我国先秦古籍中,“教”和“育”连用得很少,大多只用一个“教”字来解释教育的事情。千百年来,我们只强调了“教”的功能,而忽视了“育”的重要作用。另外,儒家教育体系中重传统、重规范、重结果的教育理念,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西方国家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教育理论主张教学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卢梭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具有极大的影响,像德国的康德和赫尔巴特,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美国的杜威等无不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
3.文化背景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差异,也就是强调群体,忽视个体。中国古代把维护群体的协调、社会安定作为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认为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体对于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利,奉献大于索取。这种文化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就是注重整体,而忽视对个人的深入解剖与分析。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专制主义,约束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
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早在古希腊的伯利克里时代,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此后西方教育思想家大都把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视为培养人才的基本目的,提倡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
转变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学习者是语言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语言知识和意义的积极建构者。引导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去理解和掌握语言,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实施自我管理和自主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2.建立开放、活泼、富有成效的新型课堂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应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鼓励他们的自信和好学;让他们感觉充满力量,感到安全、放松。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音像手段增加语言输人源,创造真实性、交际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语言及其文化。
3.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对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在人数较多、学生基础不一、语言潜能、认知风格、动机和目的各异、需求不尽一致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关注学生可理解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语言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
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形影不离,在外语交际中,相同的话语也许会因言语、非言语等文化差异而大相径庭。中国外语学习者也经常因为文化缺失在外语交往中犯错误。面对时代的发展,可以说,在未来社会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将是“残缺不全”的人。因此,外语教学应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要着力于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中西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教育的差异。这种差异给我们在教学中很多启发。就英语教学而言,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模式。坚持因材施教,触及学生的可能发展潜力,关注并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教学富有个性,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取得语言学习的良好效果。
注 释:
①所谓教育观,简而言之,即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外语教学,2003-05,24(3).
[2]刘道玉.“塑造与成长”:中西教育观的两大分野.教育信息报,2007.
[3]刘德伟.有感于中西教育思想的差异.海外教育,2008.
(作者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联合大学基础部英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