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识字教学中引发的思考
2011-12-29王明海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4期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比如我在教学生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我就让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戌戍戊戎”四个字形近音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我就把自编的顺口溜教给他们:“横戌点戍戊中空,两边出头读作戎。”学生对学习这些字特别感兴趣。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要让学生记住大量汉字是一件枯燥的事,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上面的案例给了我们启示:随意识记的知识,想办法用不随意识记的途径来完成,会产生极佳的效果。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的效果就好。简而言之,教师要教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随意识记的知识,也就是必须要记住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是工具,那就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记忆里,以备随时应用。
语文学科是具有工具性的,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常常要下达硬性的作业给学生:背诵课文、默写、抄写、识记文言文实词等。目的是让学生牢固记这些知识。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随意识记,我理解为有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我们通常也叫“死记硬背”。但苏霍姆林斯基明明白白地建议我们:对要求识记的知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能够理解并掌握的知识,才能扎实地留在学生的头脑里,才能在应用到这些知识时被随时激发出来。因为学习知识意味着应用知识,作为工具性的语文知识,其价值也正在此。
语文学科是具有人文性的,它更多地关注人的思想、性格、行为等。关注社会现象,因此在教学时的很多情形下,并不要求学生刻意识记,只是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到的不随意识记,我们叫它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这类记忆是语文教学中数量最多,它减轻了学生的脑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人文学科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照教科书死背,不允许复述背不下来的东西。”因为那样做会束缚学生的智力。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的问题进行仔细思考,恰当地设计环节,引发学生动脑思考,要让学生在理解、思考、趣味化的基础上,扩大智力的背景。
科学在迅猛地向前发展,知识越积累越多,而人的记忆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现、记忆;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学习的目的所在;要鼓励学生有所发现和创造,这是学生学习价值的体现。而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学生运用随意识记的知识,通过不随意识记的途径来完成。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三棵榆树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