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绿万枝红一点
2011-12-29杨笑坤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7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语言积累。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后面附有古诗词推荐篇目80首,还明确规定六年制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非常具体而实在的要求。实践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呢?
一、激发兴趣,听中积累
现代媒体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受。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媒体,组织学生听、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不仅如此,还要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磁带,让学生回家听。这样,由“听”到“看”,学生就会把听到的内容印在大脑中了。
二、加强朗读,读中积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如:《找春天》,本课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①听读。学习课文之前,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的熏陶。②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③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④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在品析中积累。就是要学生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如《第一场雪》有这样一个句子:“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我让学生读,思考从哪里能看出雪大?哪个词用得准确?把“满”去掉行不行?为什么?这样的雪景你见过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三、强化背诵,背中积累
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扬弃”,但有一点我们仍要发扬,那就是背诵。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曾看到过著名作家李国文写的一篇文章《背诵,必不可少的功课》,他主张语文教学中的背诵,从做学生开始,背诵我们这个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他还说,强记硬背,是激活开发脑细胞的再好不过的手段。由此可见,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教学的高妙之处。我们现在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讲解上,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地讲析,但仍有学生不能熟读课文。学生的习作还是无话可说,更谈不到语句优美了。
四、注重摘记,习作中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在学习中我们要养成摘记的好习惯。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还可写一些对文章的体会。这就使语言积累的时空得以延伸和拓展,把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灵活运用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优美片段,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教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经过探索,可采用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让学生在习作中不断运用语言,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