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有关提问教学的研究
2011-12-29刘庆伟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7期
摘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出发,立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策略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是问号。”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可见,在学习中产生问题,提出疑问,是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提出质疑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所在,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提出问题的原因
1.没有机会产生疑问
很多教师过分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过于充实,恨不得将一节课变成两节课来上,学生的思维想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还来不及,更不用说发散思维了;还有学生过分相信书本知识,迷信专家解答等资料,从未想过对他们的理论提出质疑,更无从发表独到见解了。
2.没有认识到提出疑问的意义
有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认为提出问题是非常无知的表现,宁愿自己死学、硬学,也不愿放低姿态向老师或同学提出自己的疑惑,在无知中渐渐走向封闭式学习的误区。
3.不知道怎么问、懒得问
有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差,缺乏动脑能力,久而久之,不懂的问题积少成多,懒惰、怕麻烦的心理占据上风,更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了。
4.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
还有些学生性格比较胆小或自卑,不敢向老师或同学提出疑问,怕遭到别人的讥讽和嘲笑,时间久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不用谈什么创新能力了。
二、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有效方法
1.创造提出问题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创建一个充满疑问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自身的注意,让学生产生疑问,才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不但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时,根据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问题展开“课堂门诊”活动。即:先提出问题(如解答考虑不周、推理不严谨、概念混淆等问题,有时也参进些正确命题及解答,以检测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后让学生对照问题各抒己见,并给学生质疑。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大科学家贝尔纳说:“我们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这句话意在告知我们在学习中应摆脱现有的局限性,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式,敢于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会过于信赖教材、相信权威,会使他们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探索精神。
3.让学生多提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多提问题,因此,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是很重要的。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的角度出发,尽量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产生疑问;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产生问题;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观察生活、提炼问题;设立“提问卡”,让学生把在预习或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在上面,然后由教师在课前收集卡片、分门归类,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的物体等)。通过在课堂上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1.对“基本概念”提出问题
掌握基本概念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会把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详细地解释出来,让学生仔细体会,牢牢记住。尽管如此,还是有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概念的根本意义,容易在运用当中出现失误。此时,如果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进行理解,理解不通就提出疑问,然后由老师或其他学生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容易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引入负数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让学生记分,结果出现数不够用了,那么该怎么办呢?由学生的疑问来引出问题,从而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而且体验了从生活中发现、“重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激活了创新意识。
2.对“解答方法”提出问题
“解答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解答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波利亚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也说过:“系统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如果能在解题这一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解答之前给自己设置这样的疑问:(1)目前已ul8hSFMG7gnOlKrM7i9NYA==知的条件是什么?(2)关键句意味什么?(3)缺少哪些关键条件?(4)应该从哪个角度解决问题?(5)以前接触过同类的问题吗?能否借鉴之前的解题经验?(6)有没有将全部已知条件运用进来?(7)能对解答结果进行验证吗?(8)能否运用其他方法进行解答?如果能适当的将这些疑问运用于解答的过程中,那么更能加深学生对解答问题过程的印象,在以后出现类似问题时,学生也能举一反三,迎刃而解,毫不费力。
3.对“日常生活”提出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比方说:屋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等等。这些问题都跟数学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鼓励学生从注意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可以深层次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4.对“各学科穿插渗透”提出问题
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日益丰富,几门学科之间也会产生错综复杂的联系,这就为学生综合学习知识,对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疑问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的联系,数学语言和语文之间地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将各个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各学科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不能孤立地对待其中一门,造成偏科现象。学生要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均衡对待每一门课程,将这些丰富多彩、各个层面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学生要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科目的问题,也要善于运用其他科目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正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产生,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不仅能“学”,还要能“问”,不仅能在课上问,还能在课下问,在“问”中学,在“问”中进步,在“问”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海荣,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8).
[3]奚定华.对数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设计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赵文莲.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提问初探[J].中国数学教育,2007(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沛县鹿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