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我的低效课堂及反思
2011-12-29汤玉梅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7期
案例一: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次公开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汇报实验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我的组织“忙碌”着、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
反思:探究乏味,效果甚微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了解数学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而我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探索,学生乏味,结果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这样的探索没有太大的价值,也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既浪费了时间,又挫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很难看出学生是真正地进行独立思考了。探究学习,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从而将探究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探究学习出现在课堂上。
案例二:六年级《圆的周长》
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要求学生通过围一围、滚一滚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看看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实验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反复测量圆的周长,同组的同学量同一个圆的周长,数据各不一样,毫无价值的争论,浪费时间。而有一部分学生,为了满足教师的需求,走捷径,先用3.14乘直径算出周长来作为测量的数据,所以也就懒得量,干脆直接算出来,应付一下。
反思:合作毫无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圆的周长》这节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亲手进行实验,从而找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可行的。我以为,在动手操作、收集数据这一环节上教师对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上述现象和遇到的问题是应该有所预测的,要提出可控性方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到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即可,不必让学生把时间浪费到这一环节上,应以更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三:六年级《总复习——量的计量》
复习《量的计量》时,课堂上我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量的计量?等学生回答完后,紧接着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单位呢?
容积与体积有什么区别?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与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教师出示一根线段、一个1立方厘米、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磁盘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是指长度?哪些是指面积?
(2)猜一猜:
A.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B.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3)复习进率。
提问:你能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就把这三句话推荐给大家: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师问:如果你是小老师,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呢?(强调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单位间的进率)
当我刚说完“把这三句话推荐给大家”时,教室里出现“嘁、嘁……”的声音,我知道这声音里充满着不屑,充满着对老师的不满,老师的问题太小儿科了。
反思:课堂形式简单,造成学生满足度失衡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是对小学生六年来所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整理。这期间复习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完成,以及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总复习课的现状却令人不安,导致学生的复习效率低下,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疲劳,逐渐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而教师在设计总复习课时,很少考虑“我的这节课主要满足哪部分学生?其余的学生我采取怎样的措施满足他们?”
任何一个学生集体,学生因多种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复习课中要采用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就能比较好地解决部分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如此坚持,必然能催生出鲜活的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孩子们在整理与复习中也能探出真正的精彩!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铁路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