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数学课堂 培养科学意识
2011-12-29张莉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7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而数学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数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现结合平时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介绍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数学教材中,数学发展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顺序和教学进度,利用新课导入或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或有关数学的史料,讲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如在教学中讲述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前辈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通过讲述陈景润、高斯的数学故事,学生不但了解到数学发展的艰辛,而且学到了数学家为追求真理敢于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能让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布置预习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如果直接布置学生预习的话,很多学生都不动脑筋看一下书上的计算公式,然后对照公式死做题目,这样的预习毫无作用。为此,我改变了一下,提出了这样的预习要求:不允许看数学书,你能想出圆柱体积的求法吗?请把你的过程写下来。结果看了学生第二天的预习作业,使我大开眼界。
【学生甲】先把一个空圆柱灌满水,然后再把这些水倒入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水槽里,根据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学生乙】今天张老师让我们回家想圆柱的体积怎么求?我想:如果这个圆柱是个橡皮泥那样的软物体就好办了,我就可以把它捏成一个正方体,利用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它的体积。但如果是个实心的怎么办呢?
【学生丙】今天张老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数学作业:要求我们动脑筋想想如何求圆柱的体积,而且不能看书。怎么求呢?当我看到家里原有的那只不用的长方体金鱼缸时,想到办法了:我先往鱼缸里放了一些水,做上记号,然后把一个圆柱投进鱼缸,沉入水底,再做一个记号,最后量出鱼缸的长、宽和两个记号之间的距离,三个数相乘就是这个圆柱的体积。
……
从上述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时探索、实验的过程,尽管这些方法不是很正确,但都是学生用心思考的过程。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操作与探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会探究,体验掌握科学技术对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可以一改以往老师单独实验、得出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计算的单调教学方法,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首先用一组“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再用一组“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当两次操作下来都找不到其中的关系时,最后再让学生操作“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通过操作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整个操作活动都是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完成的,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动手操作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同时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学了“统计图表”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为班级或学校设计一张统计图或统计表,比一比谁设计得最美观、最实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充分享受到创造与成功的快乐。
总之,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需要。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