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 训练思维

2011-12-29李祥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7期

  化学教学不是单纯化学知识的教学,更主要的是化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创设思维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方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设疑
  “疑”能使学生从心里产生困惑,教学中若能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疑窦顿生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十分有效。例:在学习SO2、Cl2化学性质后给出这样的问题:分别把SO2、Cl2通入品红溶液中现象如何?把SO2、Cl2同时通入品红溶液中现象又如何?漂白能力是否一定加强?
  学生回答:品红溶液都褪色;但第二个问题现象如何?学生顿时生“疑”,这个“疑”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起了“催化”作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了深刻的认识。
  二、引辩
  化学知识的盖子如何揭,除教师精心设计揭盖方法外,还应注意利用学生的不同意见,积极引发他们通过辩论创设一个自由、活泼的思维情境,往往能够起到把握实质、弄清问题的作用。通过有趣的激烈辩论,引发学生主动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三、制巧
  有些化学问题,若用常规方法,则十分繁冗,很难下手,若能抓住题目的特征,寻求简捷、巧妙的解法,让学生置身于求新、求异、求巧的思维情境之中,亦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向100 mL 1 mol/L的AlCl3溶液中加入70 mL 5 mol/L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铝元素以哪两种形式存在?其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常规方法学生做起来非常麻烦。此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从整体分析,便能发现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AlO2和NaCl。利用电荷守恒得:n(Na+)=n(AlO2-)+n(Cl-),n(AlO2-)=n(Na+)-n(Cl-)=(0.35-0.3) mol=0.05 mol。又根据铝元素守恒得n[Al(OH)3]=n(Al3+)-n(AlO2-)=(0.1-0.05) mol=0.05 mol,n(AlO2-)∶n[Al(OH)3]=1∶1。学生惊叹:此种解法是何等的简单!
  四、疏导
  “疏导”就是疏通导向,由于学生的认识结构具有局限性,在思维过程中常出现滞留或偏差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方向,不断清除障碍,为学生创设一个明朗、通畅的思维情境,帮助学生顺利达到知识的彼岸。例:将Na投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有何现象?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可以置换出Cu。此时,教师让学生先做实验。出乎学生的意料,现象有气体和蓝色沉淀产生,但没有Cu析出,学生惊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时,教师再适时疏导:CuSO4溶液中有哪些物质?学生自然回答:CuSO4和水;教师再引导:Na和水反应吗?生成什么物质?学生非常熟悉Na和水反应,生成气体H2和NaOH,也就自然想到CuSO4和NaOH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县青口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