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在朗读中行走
2011-12-29李春香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7期
新课标把我们带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时期。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应着力强化阅读教学的开展;针对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加强朗读训练,能够触发学生的个性感悟,突出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语文教学在朗读中行走。
一、加强朗读训练,引导个性感悟
“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实践表明,通过教者积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字,能够充分唤起与词语相关的表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他们对语言感悟的不同。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读通、读顺相关语句。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着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品词赏句,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如一位老师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词时,着力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词句进行个性化的品读感悟:有的学生从“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句嗅觉描写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之情;有的同学从“惊鹊”和“鸣蝉”这两个相关听觉描写的词语中体会到了夏季天气的炎热和乡村夜晚的幽静;还有的同学透过“听取蛙声一片”这一诗句的描写从侧面感受到了丰收年到来的景象。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已经在独特的感悟中形成,逐步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二、加强朗读训练,突出审美感受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佳句美文,有的是表达人间真情的,如《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等等,也有许多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如《烟台的海》《三亚落日》《草原》等。教材中还有许多诗歌,这些诗歌的语言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引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启发学生通过声音再现画面,进入文本意境,从而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体验人间真情。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充分享受其中审美的乐趣。
如教学《草原》一课时,针对文本的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笔者在具体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如,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一句时,可着力指导学生从两方面训练朗读: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在重音方面,可突出程度副词“更”“那么”“总”。实践表明,在该句的朗读中,由于加入了“重音”与“停顿”,加强了语句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中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再如,一位老师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巧妙地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认识珍珠鸟的样子;(2)作者是怎样赢得珍珠鸟信任的?(3)珍珠鸟是怎样与人亲ZSI7FTwBZ6EYrNVm3B49Sg==近的?着力引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反复诵读相关内容,在深情的朗读中,学生读出了画面的美,情境的美,文本的语言美,体会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
三、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质疑思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在指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从而引导学生把思维引向深入。
如一位老师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透课文的基础上,许多同学做到了大声朗读,自信朗读,有情朗读,一位学生针对“中部凿井法”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缩短工期,那么就应该多打一些竖井,不是更好吗?问题一出,立刻引来了诸多同学的争议。见此情况,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多打几口竖井的确可以缩短工期,但打竖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也不是说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我们认为打两口竖井是合适的,因为八达岭的隧道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打两口竖井,把工作面增加到六个,这样所用的时间就会和居庸关一样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时,必须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否则就打不准、打不通,所以文章中詹天佑要对工作人员说“定点、勘测、计算一定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在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健.阅读教学中的“渲染”艺术[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95(12).
[2]上官新端.让学生“触摸”语文[J].小学青年教师,2003(10).
[3]孙玉梅.指导·鼓励·引导:谈学生个性化阅读[J].甘肃教育,2005(3).
[4]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九龙口镇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