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情的花

2011-12-29张霞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7期

  摘 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环境,需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成了一句空话。学生只有对教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他们才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才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而这需要教师用爱去召唤学生,用爱去感动学生。
  关键词:和谐;教育;教师;师生关系
  
  阳春三月,打造“和谐社会”,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迅速升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既是我党在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政治理念,又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目标。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教育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活动。中华民族在21世纪这个人类社会竞争更趋激烈而前景又令人神往的世纪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把目光聚集在加快发展中国的教育,造就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上。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德格尔指出,为了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我们必须把教育视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教育虽然并不是能打开理想之门的“万能钥匙”,但它的确是一种促使人类社会更和谐、文明、繁荣、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反过来,为了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教育本身也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作为承载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更需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氛围。一个和谐平等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在担当初等教育学校,即广大的中小学校。中小学生身心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人一生当中的黄金时代。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一些心理上、生理上的偏差。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尤其突出。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个和谐受教育的环境。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而不仅仅是纯粹的传授知识。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器人”。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对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作过概括性的说明:“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神圣的遗训和保存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改变那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否则,纵然教师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涟漪甚至浪花,就要用爱去感动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且这种“爱”应该是和谐的、平等的。有这么一个案例:两名女教师在共同教育一名初一女生。教师A:“你本学期经常迟到、旷课,啥道理?这次连续三天不来读书,跑到哪里去了?……要是不想读书,干脆退学算了,何必‘死硬撑’,班里还好丢掉一个包袱!”学生低头默默不语。后来教师就上课去了,教师A临走时还扔给她一张纸和一支笔,责令她“写检讨”。不一会,又进来一位中年女教师(系该校教导主任),她先搬张椅子让学生坐下,接着温和地说:“xx,你吃过早饭了吗?最近好几天没来上学,是身体不好,还是学习上有困难?或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愿意告诉我吗?”孩子看了看老师,欲言又止。女教师估计她还没有吃过早饭,便立刻买来面包,倒了开水。她吃着吃着,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受了什么委屈?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告诉老师,我们想办法解决。”这时,孩子竟像对母亲一样,对着女教师失声痛哭起来。原来她父母最近离婚了,双方谁也不愿抚养孩子。她只得暂住在外婆家,而外婆一家又都是“麻将迷”,使她无法正常读书和生活。此事后来由学校牵头会同方方面面,作了妥善处理。该生生活正常以后,学习等各方面进步很快,这中间那位女教师付出了不少心血。
  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眼中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对待的方式,投入的情感和选择的教育语言也不一样,效果自然也就大不相同了。教师只有用爱去感动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同时也得到他们的尊重。
  记得法国作家拉封丹曾经写过这么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像以前的老教师那样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了。这样不仅不能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负面影响倒是很大。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已经逐渐有自己的观点。他们更愿意把教师当作朋友。教师学会用爱去感动学生,也可以实现从教师教到学生学为主体的转换。因为,往往在感动中学到的知识,领会的意境,将会让人终生难忘,也有利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为他人着想,从他人的情感出发,克服现在独生子女常有的自私心理。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关系。教师要注意平时感情的投入与积累,换句话说,教师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情感投资。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嬉笑玩耍,有时,甚至可以把自己假想成学生的同龄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能感受孩子们的心灵,而且还能使教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善于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事物,充分理解并重视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想法,这样学生在老师面前就会产生一种人身安全感和思想自由感。学生才敢于在老师面前说话,说真话,这时老师的教育也能“对症下药”了。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素质教育召唤下的教改也呼唤教师爱的付出,情感的投入。有一首歌叫《爱的奉献》,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并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来克服不良的行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那么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出灿烂的希望之花。一个充满爱的校园也必将是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而在和谐中培养出来的幼苗,必将绽放和谐之花。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季诚钧,傅建明,胡祖虔.高师教育学原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3]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 浙江省嵊州市爱德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