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化学的预习环节
2011-12-29仇传银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7期
摘 要:预习能够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在能理解的基础上,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在不能理解的材料上,能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搜集、整理,以至于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不被动,而是主动地展现自己的学习心得,达到成果共享。作为教师也能够自觉地形成“会而不教”的习惯,这种“教学相长”让师生们从重压下走向轻松愉悦。
关键词:化学;目标;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让学生心中有‘引起思维的导火线’的,是关于所讲的东西学生略有所知。”[1]而预习则能达到这个目的。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现就预习中经常出现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说明。
一、教师要备好预习目标
1.预习目标不同于教学目标
教师要备好哪些内容可放在预习目标里,要防止过度地依赖学生,而过分地弱化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这里的预习目标要比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标准要低。预习目标只要求达到“初步了解水平、基本理解水平。”而教学目标需达到“理解水平、应用水平。”[2]
2.目标要分解,学生要分工
为了节省时间和材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把目标进行一定的分解。目标当中有班级的共同目标、有小组的共同目标、有个人应达到的目标;现仍以“燃烧与灭火”为例,班级的共同目标是为了防止学生在此环节造成相互之间的差别,其原则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一个共同的高度。小组目标是让一组同学做往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一组同学做往着火的木柴上浇水;一组同学做先让锅里的少量油着火,然后再立即用锅盖盖上;一组同学用扫帚把火砸灭等。个人应达到的目标为要求每个学生阅读本节内容,了解一般性的概念。
3.明确组内交流、组间交流的内容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做到哪部分该小组内交流?哪一部分该组间交流?哪一部分该师生共同交流?如“什么是通常所说的燃烧?燃烧所需的条件,着火点”可放在组内交流;而“灭火有哪些方法?”则放在组间交流。组内交流的目的是能够面向全体,可由小组长组织。组间交流主要由教师来担任导演,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把该组经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呈现给其他组,达到成果共享,这里常出现学生们表达的不全面,教师不要忙于点评,而要再让该组的其他成员来补充,这才是一个称职的好导演。
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平时我们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效率最低的讲授法,而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为搜集信息会参加实践;分成预习小组,会出现兵教兵、兵点兵、兵强兵;出现疑问时,会发生争执和讨论。这些都是表中处于后面的效率很高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预习好,就一定能减负增效,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二、学生预习时间的届定
现在家长比较担心的是,子女到家后,除了完成教师规定的作业外,就是漫无目的了。作为我们教师既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负责,也要对他们不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做好指导工作,关于预习时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暑假
每年的暑假是七、八两月,时间较长,最重要的是他们将升入高年级,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只存憧憬,却无计划。这就需要让学生先借已毕业的学生的化学教本,帮他们制订预习计划,最好细致到某周完成哪些预习内容,安排哪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活动。如:我们选以同住一个居委会的同班学生编为一个预习小组,并选出预习小组长,负责召集本组成员统一到某同学家中共同预习,由小组长每周一次到校,汇报本组预习情况。
2.寒假
由于是同一学年度的两学期的中间,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用不着学生小组长的返校和教师的跟踪检查。同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常识,我布置的作业不是别的,而是每人阅读一本科普书,如《课堂上听不到的化学传奇》或杂志《未来科学家》《科学大众》等。
3.星期天
由于是毕业班,中途学生在校时安排的内容密度较大,为给他们一个完整的星期,以及考虑语、数、外要布置预习的内容,所以,化学反而不布置任何预习作业。除非专门安排学生考察社区内的工厂、河流、小区的环境等。
4.当天
布置第二天的预习内容,时间大约在20分钟左右。
5.当堂课
针对当堂课,教师只要洞悉到学生没预习好,就可以随时停下讲授,让学生去预习,坚持“不预习,不上课”这一底线。
因此,预习时间应该是贯穿始终,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
三、安排预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活、大自然,无所不包化学原理。预习过程中,需有大量的信息储备,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如学习“生活中的酸和碱”,我仍把预习目标定在小组,每个小组长领一袋pH试纸,他们集中到某一家的厨房间,测醋、甜油、食盐水、柠檬汁、味精溶液、白糖水、碱水等的pH值;然后到洗漱间,测量洗衣粉水、肥皂水、洗发精等的pH值,并有专人记录。与生活联系起来,除了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不空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这种实验方式,远比把实验样品和仪器带到教室内要鲜活得多,学生的创造欲望不是在死记一些现成的概念中产出的,而是在自我探索中培养出来的。
学习“化学与环境保护”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到社区内的一家化工厂参观。了解如何防止“三废”排放到环境中,怎样做到废物利用。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既要重视地方经济发展,也要重视环境的保护,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教育例证。
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课外咨询
预习当中,关键是查找、搜集一些资料,如果每个问题都要亲历亲为,那样不但时间不允许,有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大多还是间接性的知识,间接性的知识能满足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因此,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咨询。
1.向教师求教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虽是化学课程,但有的内容还需问其他学科的教师。如我们在走进大自然中,发现山中岩层出现不同的颜色,这就可以咨询相关的地理教师;在撰写相关的科普文时,要咨询语文教师,指导书写的格式和应注意的文采;关于气压、密度可以咨询物理教师等。
2.向书籍资料求教
学校有图书室,鼓励学生到图书室查阅资料,当学生渴求得到答案时,此时的书才是学生饥饿时的面包。久而久之,学生自然爱书并且爱读。
3.向网络咨询
这一点由于是最容易操作,也是最易得到答案的,为防止学生养成懒惰行为,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们要慎用。
五、培养学生记录预习笔记的好习惯
在做笔记方面不要教条,否则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化学练习册上的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能写在书本上就直接标识在书本上,如果再硬性规定把它再重新抄写一遍到预习笔记上,就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但对于有疑问且是有价值的疑问就必须做记录,对出现的疑问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识,教师根据学生笔记当中记录的反馈结果,就能掌握学生的共性疑问,才能保证备课能备到实处,也才能达到“会而不讲”。
做到了以上几点,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预习,而成功的预习就等于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在“减负增效”的课改背景下,我们更需重视、研究“预习”。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五卷).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郑长龙.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1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101-1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城晓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