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1-12-29张世林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7期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本质在于创新,表现为向往未来、刻意求新、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力求创新,不要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再次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提倡质疑。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发动机。要呵护学生的创新念头,珍惜学生有创意的言行。
历史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教材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然后诱发学生细致观察、独立发现、深入分析,以抓住历史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并将图文声逼真的多媒体课件等融入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保持浓郁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就应讲清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历史的目的性,迁移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经常提出含有趣味性、生动性、疑难性的历史问题,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因材施教,挖掘教材,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教育强调,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而且要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学生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性。学生的个性因遗传、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兴趣、性格就不同。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敏感性、表达欲和富于幻想的个性品质等。
在历史课教学中也要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个性。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个别指导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具有克服困难,孜孜不倦,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历史课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教材,集知识、能力、db7b8f2881657bc406fc75bd9a27c424觉悟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提供信息,引导归纳,完善学生的思维
提供多种信息,通过适量的有效信息,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例如: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有关历史,内容繁多,不易掌握。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代表人物孙中山,通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总结资产阶级革命派最基本的历史线索。教师可利用书中事实,给学生提供如下的有效信息:(1)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的思想条件(民主共和);(2)同盟会的纲领(以民主共和来凝聚力量,并作为奋斗目标);(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共和);(4)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学生通过吸收这些信息,加以处理,很快就得出:孙中山一生坚持用民主共和来救国救民,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
四、发散思维,参加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从本质上是一种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我认为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历史知识,深化历史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同时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往往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和解剖愿望,这样就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力。
五、发现问题,触类旁通,提高应用水平
创新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创新性实践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综合比较跨度大的历史专题的能力、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的能力、绘制图表的能力等。总之就是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促使知识的迁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应用水平。
以上例子说明创新性学习能力一定要通过教师结合教学活动精心培养,并通过学生实践,这样才能获得。如果教师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活动。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大河沿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