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师生互动方式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2011-12-29曾小芬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7期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特征,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无法实现教学三维目标,难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师生互动性教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以师生互动方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缺陷;改革路径;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一、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及缺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借鉴前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基本运用凯洛夫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一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1)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2)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3)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理论影响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行为表现为: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设定。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1]
传统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有利于学生对现有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掌握,但该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认知目标独尊而人格目标、情感目标缺失;知识目标凸现而学力目标缺失,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学目标的规约性——严格限定课堂教学目标,抑制了课堂教学丰富的动态生成性。
(2)课堂教学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单调乏味的理性活动,缺失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缺失应有的人文关怀。
(3)课堂教学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性格、情感、意志等能力的培养,从而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目标相违背。
(4)受这种教学模式及其理论的影响,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需收集与教学内容以及与教学大纲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相关的教学资料,按照教学参考资料来设计教学,不能突破既有的惯常教学行为而找到新鲜感,难以从日常的教学中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路径
教学模式的演进是以对教学目标的认识的改变而进行的,因此,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必须先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而教学组织形式是由这三方面因素构成,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这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其中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指既有的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经过,也就是指,课堂是为完成所设定教学目标所必需的课堂之外、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学生和教师的“学”与“教”的行为过程,并通过这种行为过程来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以及情感和态度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第四款规定,国家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优先,坚持能力为重”[2],这些教育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的科学设计。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来规划,这里的“主导”演变成由教师“垄断”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的“主体”也只是部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并且都是实现知识和技能目标为主要的方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对教师的考核机制的变异。虽然对教师业绩考核大部分地区已经采用了“德、能、勤、绩”多方面考核的制度,但实质上“绩”在所有考核指标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且以之为中心,只要教学成绩突出,其他方面也就能得到较高的评定;(2)应试教育仍然是教学的最终归宿。为了片面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教学过程以完成知识的讲授和提高学生应试技能为主要任务,至于如何“传道”,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德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授渔”则涉足不多。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做到相一致,内容上侧重于教材固有知识的再现,而忽略了教学过程内容的科学设计和整合;从教学过程构成因素方面来说,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而对缺乏对教师成长的关注。因此,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将教学构成因素进行合理的统合,而此种统合的切入点的界定,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
教学构成因素的统合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大纲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与“学”。这种统合不仅仅以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生技能为主要目的,还应该包括:学生品德的培养、情感的塑造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得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完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笔者以为,我们必须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对课堂教学的实质的抽象,认识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对现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扬弃。
三、构建以师生交互活动为内容的教学模式
究其实质而言,从宏观上来讲,教学是一种活动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这里的静态是指完全按照固定模式的按部就班);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而教学目标是师生交互活动的共同指向。因此,所有教学都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交互活动为教学内容和以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和教学质的飞跃。其理由是:“知识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它总是基于情境的,而不是抽象的;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不是客观决定的,也不是主观产生的;知识是交互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事实。”[3]课堂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交互性活动来达成。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中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性因素,只有在通过师生交互行为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和体现,因为“教学活动的性质是一种有序的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它包含着人的欲望、情感、意志、理想,既是人发展的内驱动力,又是人发展的有意识的目标。这种具有超越自我的生命本能特征,与素质教育的创新本质以及促进人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4]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
构建师生交互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为教学直接对象的课堂知识性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因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不但使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如何创造生活、如何在生活中体验情感和从生活中得到乐趣,亦即使学生通过片段性的教学达到“乐学”。
2.确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威,受“尊师”传统的影响,教师靠这种威严来实施教学,而学生只能单向服从和接受,桎梏了学生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要构建交互性教学模式首先必须确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摒弃教师和学生之间除知识、经验的结构和积淀不同之外的个体差异。
3.教师必须以交互活动作为教学过程来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其中应该把握的原则是,交互性活动不能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应该发生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参与与合作;交互性活动不能局限于言语的问答,而且应该包含动手操作的交互行为;交互活动实施方式包括:任务安排、任务实施、活动评价、结果质疑等行为。
4.将情境教学尽可能向课堂之外延伸。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教学资源广泛、学生获取资源具有便利性,学生于课堂之外对知识资源的收集与整合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培养,对这种任务的设计和安排、对学生完成资料收集与整合的效果的评价等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5.改革现有教学评价机制。传统教学评价的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桎梏。因而有学者提出教学评价的几个“关注”,即: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关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注教学过程的流畅程度和合理化程度、关注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5]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深化,必然使与之相关的教学评价机制作出相应的转变,作为评价对象所关注的几个方面应当形成具体的制度加以明确化。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化[J].教学研究,1997(7):3-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陈梅香,连榕.情境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5(4).
[4]贾桂清.从“教书”到“教人”的视角转换:听大师讲课的体悟[J].人民教育,2004(1):45-46.
[5]蔡炳灿.关注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1):23-25.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祥龙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