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化学课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1-12-29李海江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9期

   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除能做的实验外授课过程中应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及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把握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既可牢固地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一、在化学课教学中要自然引入新课
   新课开始,教师可列举与生活有关的实例,提出学生熟悉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创造新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时,可列举生活中炉火、爆炸、生锈等一些常见的现象,提出“火是什么现象,又怎样使燃着的火熄灭?爆炸和自行车生锈,食物腐烂是怎么回事”等问题,学生对这些现象是熟悉的,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其中包含的道理并不清楚,就产生想揭开谜底的心理。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的情绪、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化学课教学中要促进知识的形成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用与化学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分析实质,归纳知识点,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感,形成易于理解的“立体”知识网络,便于掌握。例如,在讲分子这一节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在家中糖水的情景,取两只杯子,一杯倒入少半杯糖,一杯倒满开水,把开水缓缓倒入盛糖杯子中,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一只杯子能盛下一杯多物质,水有什么味?从而形成微观微粒中分子的概念、性质等知识,这样既从认识的规律出发,又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和深化,因而课堂气氛活跃,教有味、学有趣,课堂效果极好。
   三、在化学课教学中要突破重点难点
   课堂的成功与否,看一节课的重点是否能够接受、理解和运用。因此在重难点讲授中应该选用一些生活实例,把握关键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变难为易,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动用。例如,在讲述一氧化碳这一节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第五章的重点,由于许多实验无法进行,因而又是知识上的难点。在这里可以联系同学们并不陌生的炉火燃烧过程,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中层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上层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上层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都从炉面放出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即产生蓝色火焰,从而来描述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进一步阐明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现象,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四、在化学课教学中要促进非智力的转化
   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总之,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本身的特点使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最有效的因素。怎样使学生保持并拓开这份兴趣是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驾驭课堂的关键。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重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自觉运用知识于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学会知识,形成技能、增长本领,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