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素质论

2011-12-29董应芬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9期

   心理素质是学生社会化成熟程度的标志。人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为前提。学界对心理素质重要性的看法较一致,但对心理素质内涵的理解分歧颇大。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与身体素质相对的概念,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本文将心理分为应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的反映三种。相应地,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这三类素质。
   一、应对自然界的反映,培养学生遵守技术规范的素质
   可将这部分内容细分为数学、宏观科学和微观科学三部分。数学分层次教学内容可分为:小学的数和形的四则运算及变化;中学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应用等。有关宏观科学素质,主要让学生从了解诸如热气升腾、河水下流等自然现象入手,分析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及应用之可能,培养学生遵循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有关微观科学素质,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在分子、原子、电子等水平上理解同化异化、有机合成等变化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的素质,类似于传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对应于数、理、化、生、地等自然科学课程,但应注意:(1)理论性较传统课程浅显。我国现行文化课程理论性过于艰涩,已成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理应作相应调整。(2)注重与学生成长、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既弥补了传统课程研究性成分不足的问题,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留下空间。此“素质”正是我国教育所缺的,做这样的处理更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
   培养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是通过游戏、生活、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其幼稚空白的大脑皮层上形成行之有效的应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养成合乎技术规范的行为习惯,为逐步架构自己的思想体系作准备。用黄全愈博士的话说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而不是去练习徒劳无益的“像不像”的问题 [1]。
   二、应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素质
   人的本质在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素质教育必须培养青少年应对社会上的各种人际关系,实现培养现代人的目的。之所以提出应对社会生活的素质,是因为这方面的素质太重要了。“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非生而知之,传统课程中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青少年虽然摒弃了传统“不合作”的陈腐观念,而在实际情景中,大多数青少年仍囿于“小而全”、“不求人”的行为之中。在学校,学生只要“得分高”,评价体系就显示他素质“高”。而现实中,这个同学可能很少有朋友,一点儿也不会与人相处,甚至与邻居都不会相处。这种人除会做死题目外,见人脸就红,张嘴就得罪人,融入社会都困难,何指望他建设社会?许多治安、刑事案件往往是因为学生之间不宽容、不会相处引起的,有的手足相残,有的弑母犯上,甚至有的博士也处理不好简单的人际关系。至于因此造成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损失,统计起来绝非是小数,如果将此解释为“突发事件”而束之高阁,显然是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如果听之任之,“突发事件”必将继续发生而成为“必发事件”。所以,加紧研究及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社会素质包括:(1)与个人的关系。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与人友好相处。(2)与群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勤于沟通、热心合作、乐于助人、善于竞争的品质,提高调动对方参与、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活动本领,深刻理解集体对于个体的意义,使人性在集体生活中得到锻炼、升华。(3)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关心社区、政区、国家大事,关心社会事件对自己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价值观,促进直至引领社会进步。
   三、应对自我发展的反映,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素质
   人反映外部客观世界必以对自身内部主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为前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成员盲目对待人生的时代已经结束,严格自我管理、挖掘自身潜能、迈向人生辉煌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些青少年迫于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往往自暴自弃、自残自戕,价值观的改造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在纷纭复杂的社会变革面前不知所措,意志钝化、理想泯灭,以致美好人生刚刚起步而方寸之心却已先乱,以这样的素质怎能适应现代社会呢?而许多学校又整天忙于教学生机械做题,没有时间帮助学生整理思绪,造成许多学生厌学、逃学。这些迷失人生努力方向的学生,往往以制造“突发事件”为能事,给社会带来一定危害。从心理学角度看,启迪学生的自我意识,既可避免许多“突发事件”,又能使许多肇事者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自省素质包括:(1)自我肯定。解决学生生存的问题,培养学生正视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冷静处理身边的各种矛盾,理智调适负面情绪,努力达到适应环境、悦纳自己。(2)自我激励。激发上进心,谋求主动发展。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与社会发展相平衡、相协调的与时俱进的现代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审视现状,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帮助学生设定人生目标,激起学生希望满足的动机,鼓励学生采取有效的行动,最终达成希望的目标。生存与发展是学生必须学会的两项自我管理的本领,培养学生的自省素质,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黄全愈.“创造性”能不能教.中国青年报·冰点.2000-04-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8.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