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密码
2011-12-29陈玉萍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9期
我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幅漫画: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们在座位上发呆的、交头接耳的、打瞌睡的……老师和学生的情态相当丰富、传神,令人捧腹。细看之下,作为教师的我不禁自感有些无奈与悲哀。
教师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我们总在抱怨学生难教,很少静下来思考过学生需要怎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课?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课?什么样的课是好课?立足课堂,我认为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一、多变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手段
“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在教授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减添补,可以把一些内容提前或推后。在教学中应时应地灵活运用“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各种方法。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中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应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把身体语言带入课堂,适时运用课堂的“增鲜剂”——幽默,以及个人魅力、教学风格都会影响课堂质量。
二、提倡学生自学
自学就是自主学习。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课堂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在自学、互学、群学中获取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形成能力。
三、能够动静结合
“动”可以表现为学生主动的思考和积极的展示,教师从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静”可以是学生的静读、静思、静练、静悟等,而教师则静静地倾听。“动”是“静”的储备,“静”是动的延伸扩展,也是认识的过程、领悟的需要,更是通往高效学习的路径。既要学生“动”,又不能让学生“乱”。教师要用一根“线”始终牵住学生的活动,从而很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要体现有效的师生对话,教师的巧妙设疑,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由此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的潜能。好课就是需要学生在动静之间,体验身动、心动和神动的乐趣。
四、注重展示
对于青少年来说好奇和展示是天性,而展示恰恰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好办法。课堂因各种展示而生动精彩。展示又可分为大展示和小展示,小展示是展示成果、暴漏问题,是“展对”,大展示是围绕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解决,是“展错”。在展示的准备、协调、进行、对比等一系列阶段,学生会自发、自觉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手段团结合作,不断促进和强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有“自学、展示、反馈”的流程
自学即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它是展示的前提,是提出疑问、归纳整理、接受新知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体现。展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知识与个性、实践与能力、觉悟与品德的和谐发展。当然仅有展示还不够,一堂好课还应有针对性的反馈,能够查漏补缺,总结提升,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促进和强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真正落实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六、师生相长
课改需要教师改变角色,我理解为变教师“二传手”为鼓励学生当“一传”,教师不应该是一个传授者,而应该体现为新课改要求的“平等中的首席”,即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收获、一起成长进步。学生与教师在课堂呈现出来的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以及多元互动。“能说会道、上蹿下跳”的教师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新理念下的教学考验着教师是否敢变、善变。放手发动学生,变身为“成长者”是每个教师改变的第一步。
七、情感的课堂
高效课堂仿佛“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承载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感情充沛,富有激情,利用情感的感染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以情促知。只有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需求,课堂才有生机活力,学生才有兴趣乐趣。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必须从爱和尊重生命开始。
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一句话:一切围绕着服务于“学习和学生”的课就是好课!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中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