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2011-12-29吴晓燕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9期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小学语文教学纲要》有这样一段话,“朗读和默读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读”与“懂”的辩证关系。事实上也是不读不知、粗读浅知。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抓住时机,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读启学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者,学法也。学法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学法指导的关键是先掌握读法。我们知道,又许多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人们依靠语感的模糊功能,则能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运用。语感是在听和读的实践中形成的。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语文,不仅能使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不可言传的词语,而且可使学生“披文入情”,进入作者精心设计的情景之中,使书面语言还原成具体的情、景、物,使作者的感情完全融于学生的身心之中。这样,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对课文便心领神会。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课文,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急切和快乐的心情。于是,我只稍作点拨,学生便能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激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构成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对于学习有了兴趣,就可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们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语文教师要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方面多想办法。如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朗读竞赛等。还可介绍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的故事,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要求学生各自轻读课文,弄清各个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然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诸葛亮的聪明机智,周瑜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直,曹操的多疑,就都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表现出来。
   三、以读促思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散之以疑,导之以思”上,千方百计触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语文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课文是作者的思维外化。阅读教学正好相反,是凭借课文激发学生思维,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的内部语言。因此,读书的过程应是理解的过程,分析综合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十分广搏。通过读书,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奥秘,会随时激发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读书,使课文通过感官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激发思维。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告别一段时,可紧扣中心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让学生细读,“送打糕”“救伤员”两个事例,比较“打胜”和“昏倒”,“丢下”和“背进”两组词,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何能“打胜”?何以“昏倒”?“丢下”的是谁?“背进”的又是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比较中思索,这样,朝鲜大娘那慈母般的深情,似亲人胜过亲人的情谊会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四、以读感美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皆美的作品,它们中有的人物形象生动,有的构思精巧,立意新颖,有的用词造句恰如其分,语言真实感人,有的充满童趣。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仓库”,而读是开启这仓库的一把钥匙。审美教育是以情感染为主要特征,通过对文章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触摸到文章的灵魂,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从而感受文章所含美的因素。如诵读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可领略河山之美;朗读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感受到人物形象之美。有的文章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时,稍加指点可发现语言文字上的美,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教师可用“入”“美”等字比较,然后让学吟诵,品味大地回春,江南一派生机盎然的美丽画面,从而体会诗的动态美、色彩美、意境美。
   五、以读悟写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读是理解输入的过程,写是表达输出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因为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从阅读中悟出的,即使是教师归纳出的写作的一般规律,也必须经过学生在阅读中的内化、运用才能得心应手。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品评写作方法入手,在读课文、理思路、明表达,把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如《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许地山从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特点进行对比,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生熟读这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谈谈从身边的事物领悟到了什么。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写。这样练习,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六、以读激情
   情感是保证语文教学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因素,而激发情感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朗读的方法较为有效。因为入选的课文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无论是状物的课文,还是记叙的课文,都包含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通过阅读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沟通作者和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从而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如用低沉悲痛的语调读《凡卡》,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剥削制度的憎恨;用轻盈明快的语调朗读《乡下人家》,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心旷神怡,受到美的熏陶;用高亢激昂的语调读《狼牙山五壮士》,可使革命烈士为人类解放事业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中。
   总之,只有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安徽省濉溪县新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