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适应特征分析及解决策略
2011-12-29曹玲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9期
摘 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现在非常注重让幼儿身心健康愉悦地发展,通过几年带小班的经验,提出了幼儿入园适应特征,并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观察为依据对此进行了分析,找到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暂时性缺失;社会性依恋;分离焦虑;情绪;机体状态
这几年幼儿入园年龄越来越小、入园时间各不相同,这样就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尤其是入园问题,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现在非常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而我已连续几年带小班,所以,我想根据这几年以及以前带小班的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一下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心理根源及由此带来的对幼儿生理、心理的影响,并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观察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提出幼儿尽早、尽快适应入园的策略。
一、幼儿入园适应时间长短的不同
根据我这几年带班的观察,幼儿入园适应时间有快慢的不同。
1.很快适应
这类幼儿很大一部分不是由父母亲自所带,而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保姆所带,早就离开父母怀抱,依恋性较小,知道自己要去一个新环境是必须的,哭闹是没用的。如我班今年入园的李涛小朋友,他是外地人,他父母在老家,一直由姥姥带大,而且姥姥还带着小姨的孩子,在家时他也老是自己玩没人管。入园前一天姥姥领着他认了一下教室和老师,第二天姥姥放下他们哼哼了一会儿就没事了,而且还帮老师安慰别的小朋友。
2.较慢适应
这类幼儿大多是父母不上班自己亲自一手带大的,孩子一直在母亲怀抱长大,依恋性特大,让他们离开自己的保护伞那真是太难了,而且孩子摸透妈妈的脾气知道哭闹能解决问题——不上幼儿园,带自己回家。如我班今年入园的孟子尧,他妈妈生下他后就为了看他不再上班,所以是妈妈一手带大的,这样的孩子放到幼儿园,妈妈不放心,入园很长时间了妈妈还是要中午接走,说自己一下离开孩子不适应,而孩子知道哭闹就可以不来幼儿园,致使孩子入园非常困难。
3.刚入园不哭,过段时间才不适应
这类孩子双重性格明显,在今后工作中是会带来“麻烦”的孩子。如我班的乔子瑞就是这样的孩子,一开始入园就没怎么闹而在入园一周后哭闹不止,怎么哄都不行必须哭闹完才听你说,性格有时特硬有时又特软,老做一些过激的事,很难捉摸透。
二、幼儿入园适应的心理学思考
那么,幼儿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体征呢?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1.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综观幼儿入园适应的种种问题,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其他高级需要(如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的需要,探求新鲜事物的需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成人来照顾,这是幼儿基本需要的体现。幼儿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所以,孩子们常常哭闹着要找妈妈、爸爸。
2.陌生的情境导致幼儿基本需要的缺失
社会性依恋及分离焦虑产生的依恋是指个体对和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如父母、亲戚或亲近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和依赖。与社会性依恋的形成相伴而生的是分离焦虑。一般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离焦虑会减轻并消失。初入园时,亲人的离开,陌生的情境,导致幼儿基本需要的缺失,激发了幼儿的依恋情感,再加上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与要求的不能及时满足或延缓满足,分离焦虑就自然产生了。幼儿对亲人的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与成长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及教师的言行关系密切。
3.情绪与机体状态的变化
幼儿入园基本需要的暂时性缺失及分离焦虑的产生必然导致两种结果:(1)幼儿情绪恶化,行为失常,如不停地哭闹,不肯吃饭,不肯午睡,大小便解在身上等。(2)机体状态的变化,如夜惊、盗汗、恶心、呕吐、免疫力下降、发热等。如果幼儿长期适应不良,会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成为个体发展中心理问题产生的隐患,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1.幼儿入园的准备——入园适应的良好开端
幼儿入园的不适应主要是由于环境和人际的陌生导致基本需要的暂时性缺失造成的,因此,做好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工作,缩小家庭与幼儿园生活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
(1)扩大幼儿社交范围,降低幼儿对父母的完全依恋。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的程度有关。所以,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使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2)鼓励幼儿主体参与,缩小家庭与幼儿园的差异。过去对幼儿入园,我们更重视外部条件的作用,而忽略了适应过程中幼儿主体(内因)的积极作用,从而导致幼儿只是被动适应。现代教育理念非常强调主体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上,我们同样应在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尊重他们,关注他们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入园前带幼儿去幼儿园玩,让幼儿感受幼儿园各种玩具的趣味,感受每个教师的和蔼;也可让幼儿参与准备入园要用的东西,要穿的衣服等,使幼儿体验入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盼望早日入园。
(3)初步建立师生信任关系,形成新的依恋关系。大部分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园)、见到陌生的人(教师)会有安全感,通常也不会产生分离焦虑。因此,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提前入园,使他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把精力放在认识和探索新奇的事物上,产生兴趣并建立人—物依恋。另外,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通过提前入园与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建立起信任关系,等到正式入园时,幼儿有了新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告别就相对容易多了。
(4)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生活技能。分离焦虑的产生有时还与幼儿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儿园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关。这种适应不良同样也会引起幼儿心理上的紧张。所以,在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要求幼儿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随意走动;指导幼儿在大小便时自己脱、穿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另外,注意创设条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晚上按时停止游戏或看电视,按时洗漱,按时睡觉等。
2.幼儿入园的渐进——入园适应的有效技巧
(1)循序渐进,完成依附对象的转变。幼儿对亲人的依恋是在双方接触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同样依恋对象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这个过程的存在,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2)循循善诱,逐步完善幼儿入园行为。首先,对于幼儿入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其次,应遵循耐心引导、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教师不要勉强幼儿在刚入园时就很懂礼貌,说“老师好”“老师再见”;家长也不要在幼儿入园之初送了孩子就走,接了孩子就回,更不能在幼儿不听话时轻率地说出“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话。
3.针对入园适应时间长短的不同应有不同的策略
(1)很快适应的幼儿。这类幼儿不仅不会带来麻烦而且还能帮你忙,对这类幼儿你应多加表扬,发挥他的优势,使孩子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老师需要他的帮助,这样他就更喜欢来幼儿园了。如孟祥宇,我不断表扬他,使他很自信,而且表现出我离不开他,且特需要他的帮助,使他觉得自己很厉害,必须每天来园帮老师。这样他特爱来幼儿园而且来的都很早。
(2)适应慢的幼儿。这类幼儿你不仅要更加关心而且要多做父母工作,只有取得家长很好的配合才能改变幼儿的心态,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入园,这样对家长和幼儿都是最好的。如栾淳善,在我和他妈妈大量沟通,让她了解怎样让孩子入园才能让孩子以最快速度适应环境,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让她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对幼儿园有信心,对教师放心。最后在他妈妈很好的配合下孩子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而且越来越爱来了。
(3)刚入园不哭,过段时间才不适应的幼儿。这类幼儿应先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告诉家长这类孩子入园特点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孩子为什么现在不愿去幼儿园而一开始愿意呢?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要更多关注幼儿,多抱抱,多哄哄,让幼儿感觉你就是妈妈,愿意和你在一起,喜欢和你在一起。如乔子瑞,当他妈妈了解孩子不愿来园的原因不是来自幼儿园而是来自自己的孩子时,很好地配合了我们的工作,使孩子很快地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4.家长要积极配合
要解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要统一意见,坚定信念。幼儿入园之初有些哭闹是正常的,家长适当地陪伴一下就可离开,并且相信教师一定有能力哄好。有时候,幼儿哭家长也哭,这种情况对幼儿绝对没有好处。有的家长在送完幼儿以后不忍离开,不时地在门口张望,这样只能使幼儿刚刚稳定的情绪又产生波动。有的幼儿入园时较少哭闹,过了三四天哭闹却厉害起来,家长以为幼儿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就暂时不送幼儿入园了,结果幼儿上幼儿园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幼儿哭闹与反复是正常现象,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幼儿入园,幼儿一般会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适应幼儿园生活。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幼儿以最快速度、最科学的方式参与到幼儿园——他的第一个社会课堂中来。让幼儿身心都健康发展,快乐成长,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中区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