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堂生成
2011-12-29张辉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9期
在当今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随时都会出现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是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往往蕴藏着学生的需要、困惑及真实想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如果能对这种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与优化,就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课堂教学更鲜活,更有效。
一、运用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提高课堂实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困难。而“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往往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有些“错误”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或蕴涵着创新思维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和筛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错误”资源,有效合理地利用,牵而带之、引而发之,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内心冲突,重新建构知识。
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比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告诉学生结论效果要好得多。它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弄清了自己的“错误”所在,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还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学生思维的亮点,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闪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我们如果能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并充分肯定这些瞬间闪现、稍纵即逝的教育素材,并用这些生动鲜活的课堂元素作用于课堂教学,就会使平淡的教学迸发出极大的魅力与生命力。
案例1:在复习“灭火的方法及原理”时,老师问学生:你有什么方法来熄灭火柴?理由呢?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亮相……这时一位平时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举手回答说:“我上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时试过的,可以把火柴换个姿势,让火柴头朝上、火柴梗朝下,很快就熄灭了。”这一办法大家都没想到,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老师在表扬了该学生的细心观察之后,让全体学生围绕“火柴头朝上和梗朝下的火柴,为什么很快就熄灭?”展开讨论。此时教室里出现的场面是: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争先恐后,使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正是该学生的这一回答,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问题在热烈讨论中得以解决;正是因为教师及时地捕捉住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既鼓励了一个学生,又激发了一批学生,使课堂焕发了生机,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呈现出教学的高水平生态。
三、运用偏离预设的“提问”,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时,学生的一些“提问“打乱了教师的设想,打乱了教学的安排,是时有发生的。此时,教师不应轻易放弃,任之流失,而应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只要教师善于捕捉、灵活应用,就会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微小火星,激起动态生成的绚烂火花,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就会不期而至。
案例2:H2S和O2反应计算习题教学中的生成。
学生甲:将24 mL硫化氢在30 mL氧气中燃烧,在同温同压下得到SO2的体积是( )
A.24 mLB.30 mL
C.20 mLD.18 mL
此题如何计算?
教师:此题的产物是什么?
所以此题的产物既有SO2,又有S。
教师:设有x mL H2S燃烧生成SO2,则有(24-x) mL H2S燃烧生成S,能求出x吗?
学生甲:点头。
学生丙:老师,答案是D吗?
教师:是。(本来本题的讲解教师想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