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 品读语文
2011-12-29张燕琴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9期
摘 要:读,永远是语文的主要学习工具,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怎样读?什么时候读?读出怎样的效果?需要老师不失时机地正确引导,不能因为读而读,只做形式上朗读。正确的朗读,能挖掘字、词运用的独到之处,能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文字的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能让学生体会通过文字不同的组合形成的典型人物和优美画面。
关键词:语文;朗读;能力;引领;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里笔者谈谈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学习形式——朗读。“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抓住关键词,读出文字之妙用
读,是一门艺术。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学生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以声传情,用声音传达出课文的情感,激发学生产生共鸣,理解文字在句中的妙用。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品味、去理解字、词的作用,扎实学好语文。
例如在教学《颐和园》的过程中:
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划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
生: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个句子,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自由读。如果有疑问可以提出来?
生:“滑”字用错了吧?应该用“划”。
师:是吗?两个字都换进去,对比着来读一读?
生:好像感觉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师:“划”字好像要用力,而“滑”感觉不需要力气,显得更加轻巧。
师:请同学联系整段话,再读读,看看还可以怎么理解这两个字?
生:应该用“滑”比较符合整段话的意思。因为前面一句说湖面是平静的,最后一句也是说“不留一点痕迹”。肯定了游船、画舫是轻轻游过的。
生:“滑”更让我能感觉到昆明湖静静的美景,觉得与周围的环境很和谐、很自然。
……
通过自己读、比较读、联系上下文读,让同学们逐步挖掘文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字意和作用。通过对文字本义和引申义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字词运用的恰当能使文章拥有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通过充分的朗读,学生就不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增强。我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做好对他们的充分阅读,对于孩子的“咬文嚼字”能力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二、联系上下文,在朗读过程中训练技能
阅读“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是的,朗读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运用文字的精妙,同时还可以对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情感表达、写作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技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对不同句型的朗读、理解,积累大量的词汇,最后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低段课文《两只小狮子》的时候,在教学之后,老师做了以下安排:
师:两只狮子我们都非常了解了。那么你想对懒狮子说什么呢?
生:我想对懒狮子说,你不可以这么懒!你的爸爸和妈妈如果没有本领,肯定也当不了森林大王的。
师:对勤勤会说些什么呢?
生:你继续努力的练习,看来将来的森林之王一定是你了。
生:你在训练的时候,也应该帮助懒懒,把它也带上,这样才是好兄弟。
师:听了妈妈和你们的这些话,以后的懒懒勤勤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可以把故事再编得长一些。
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培养训练应该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在不断的真实“历练”中走向发展,而且整个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在社会化运用的成功体验中寻得不懈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对三种不同心态的朗读理解,体会其不同的语气,模仿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认真读对话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说、写的过程,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情境,在朗读中品味文字,丰富情感
阅读教学当以读为主。读不仅带动了字词的教学,也是促进学生感悟内化的途径,又是学生感悟外化的表达!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一种陶醉,也是对课文理解的外化,富有情感的朗读能够使语言文字这种无生命迹象的事物升华为活的情感个体。夏丏尊先生也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课堂上能引起情感共鸣,震撼学生也只有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也始终认为朗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优美动听的朗读,能使课堂书声琅琅、生机勃勃;激情饱满的朗读,能让学生知道感动、学会感恩;技巧性的朗读,能让学生精确地分析字意、理解字、词、句、篇之间的关系!总之,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腾衍平.文本解读,需要去形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8-02.
[3]王锡考.生成须有“度”.教学月刊,2008-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浦江县白马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