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惑 实践 展望

2011-12-29吕福君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9期

  困 惑
   高二学年,语文选修课占据了教学内容的主体。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是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教学究竟有什么不同?怎样的教学才能体现选修课的特色呢?
   通过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我认为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在于必修是基础,要稳打稳扎要普及;选修是发展和提高,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然而由于高中必修课的教学时间不多,教学任务太紧凑,有些教学目标尚未落到实处,学生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而选修教材的课文事实上数量太多,专业性又太强,学生连基本的理解都有困难,又怎么谈得上去实现提高和扩展?如果要突出新课标中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学习”,是否又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处理教材难和教学接受对象基础薄弱的现实问题呢?
  实 践
   困惑虽然存在,但却阻挡不了勤奋者的脚步。在近一学年的选修课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方面颇有感受:
   一、全面把握教材,进一步取舍整合
   在教材处理中要打破常规,大胆取舍整合。选入教材的课文,不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我们不可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全方位理解接受,语文也就成了一门遗憾的学科。但反过来,正是因为这种遗憾,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失而有得。我在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时,就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篇章做了调整和取舍。
   1.顺序上的调整
   如在教第一单元时,我仔细研究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中的诗篇,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就将“赏析示例”《长恨歌》的教学调整为“自主赏析”中的《蜀相》教学,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长恨歌》篇章太长,学生对于《长恨歌》中的历史也不是很熟悉,学习上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第一篇诗歌教学如果平添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势必会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蜀相》诗篇短小,作者又是学生熟知的诗圣杜甫,这无疑降低了学习难度,通过教学也能落实一些诗歌鉴赏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个好头。同理,在文言文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我就将故事性强的《项羽之死》调至《过小孤山大孤山》之前,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2.篇章上的整合
   其实所有的教都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的老师善于利用文本最终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想我们的教学是事半功倍的。如我在教《登岳阳楼》时,在感觉学生已掌握了本课鉴赏方法“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后,我又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鉴赏推荐作品中的《旅夜书怀》,效果很好。在教第四单元文言文《阿房宫赋》时,我将必修里的《过秦论》和第五单元里的《六国论》放在了一起比较阅读鉴赏,接着学习了《伶官传序》,看起来老师是随意安排,事实上,这些篇章有很大的联系,这样的调整不仅能让学生温故知新,而且使知识形成系统,学生们在比较鉴赏中巩固了学法,掌握了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内容上的舍弃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容量大,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来教,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所以上选修课首先就要克服“不敢选”、“怕落下必要知识点”的思想。针对我校学生,我就提倡“太多弃之,太难选之”的教学态度,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如《过大孤山小孤山》《祭十二郎文》我都采取了舍弃,尽管《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很动感情的名篇,可是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大多数学生对此篇有畏难情绪,教学效果往往不好。如果不顾学生语文基础的实际,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只顾赶进度,以教完教材为目的,只会成倍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必然不会理想。
   二、重视典型课文的范例作用
   在必修教材中,我很重视精读课文的范例作用,选修课中我很重视典型课文的作用,用好了这些教材,就能使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我觉得在教《登岳阳楼》《项脊轩志》这两篇文章时,就很好地突出了它们的范例作用。《登岳阳楼》是一篇短小的五律,可我几乎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去教学,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杜甫的伟大,并且具体把握了步骤“绘景—摩形—溯情”,有机掌握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而能轻易地鉴赏分析《旅夜书怀》《阁夜》等诗篇,切实地教会了学生一种钓鱼方法。教《项脊轩志》时,我将它作为习作典范,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起感悟作者善于选择生活琐事,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习作特色,从而感受作文的真谛。(学生在本周练笔中写了很多情真意切、贴近生活的好文章)
   三、深入挖掘文本中“活”的因素
   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活”:如前面讲到的在教《阿房宫赋》时,我把新旧教材有机调整,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李白的《将进酒》时,我让学生有感而谈“酒仙”“酒徒”,让学生明白酒不是麻醉自己的好东西,李白也并不是用酒麻醉自己的酒徒,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去品味名人精神。《侍坐》篇里我相机地加入了教育频道里的辩论内容“一间房和一张床”,并且利用开课时学生提及到的理想观,灵活理解了孔子的“以礼治国”思想。教师应先走进教材,再从教材里走出来。利用这些“活”的因素,进行素质教育。
   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活”:就教法而言,虽然“教无定法”、“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一把好钥匙,可以打开众多学生的心锁。选择好的教法,可以让几十颗心产生共鸣。”
   如在教《伶官传序》时,我就充分地利用和主人公相关的几个年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虽打破了从头至尾的常规教法,但却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在教《项羽之死》时,我布置了两个作业:“项羽是位英雄吗?你如何评价他?”“收集有关项羽的成语。”第一个作业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很多个性化的评价;第二个作业不但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而且让他们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了项羽,了解了那段历史,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有时实践也会有遗憾。但是我想一个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去探究,一成不变地教下去,就会越教越死越乏味。为了让教学生动,让学生主动,我们要善于反思以前的教学,挖掘出“活”的因素,让新课改不只是一个空壳。
  展 望
   新课改要求一线的老师不仅要踏实地埋头拉车,更应该及时地抬头看路,下面就我教学中的几点不足谈几点展望:
   1.教学中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夯实基础
   2.教学中应更多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合作不应流于形式
   3.选修课的教学应更多地做到向课外延伸
   4.选修课的评价应结合教材特点,找到更符合评价学生能力的方式
   总之,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我有收获也有遗憾,我想新课程的实施还是要靠教师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去落实,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感到教起来轻松愉快,学生学起来也易于接受,最终将新课标的教学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