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质教学”还是“填鸭教学”
2011-12-29吴金兰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9期
摘 要:一直担任对口高考班《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长期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了“高密度”“快节奏”,有了“满堂灌”的嫌疑。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有效,从课堂的三个环节“备课”“上课”以及“课后”进行分析、探讨适合现在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生本位;互动合作;反思
一直担任对口高考班《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长期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了“高密度”“快节奏”,有了“满堂灌”的嫌疑。但长期困惑我的问题是:学生为了什么这样学习?是为了考大学?是为了混张文凭?还是为了将来工作发展的需要?他既然已经选择了这门专业,就表明他对这门学科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偏好。我们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他们步入专业的殿堂。
新课程改革呼唤每位老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由居高临下的传统之师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确实,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瓶颈”问题,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和传统教育并不矛盾,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无论高考考题如何变化,考试的最终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解题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这和新教育实验的初衷不谋而合。
一堂课的“三议”从开始的“灌输式”到“讨论式”再到最后的 “合作式”,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一、教学设计知道学生的“需要”
教师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抑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最近发展目标。我在设计中遵循了“单元知识点和整个学习体系的关系”“学习者思维的发展逻辑”“学习的基本目标、能力目标”等有层次、有梯度地指导学生学习,及时发现他们的错误思路、方法,让学生学有余力,轻松学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每次上课之前花很长时间精心备课,把符合学生现状的教学案,在上课之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对所学、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
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