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要
2011-12-29
出版参考 2011年8期
阮凌:
回归出版的原始属性
安徽出版集团时代漫游公司副总经理阮凌在《出版商务周报》撰文说:今天,整个出版界鲜有人跳出框架,彻底反思数字化转型时期的行业命运。如果我们仍然把数字出版只理解为EPUB格式电子书,像出版社原装的“图书罐头”一样,搬到苹果iBooks和移动梦网书城的“货架”上,供读者用各种设备下载,那就太肤浅了。出版社忘记了出版的原始属性——为读者提供内容解决方案。
从本质上说,出版的生意,不是卖内容,而是卖一种内容解决方案,帮助读者最迅速、最精准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帮助作者的版权内容寻找适配的容器,同时实现更多渠道的延伸。在今天和未来可以想象的诸多内容解决方案中,印刷图书只是其中一种,数字技术给出版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将超越过去。互联网时代,书的数字化一定要超越“仿纸”的层次,以惯常的编辑思维和落后的技术工具,与数字玩家一起竞争,是远远不够的。
承袭百年的授权模式,使出版人选择回避“开放与分享”的游戏规则,在“云出版”模式纷纷兴起于民间草莽的网络时代,传统出版业几乎集体失语。数字化转型的十字路口上,出版人必须走出误区,数字出版的价值未必在于版权,而在于渠道、服务。借助资本力量与技术工具,由一个书商转变为基于技术和互联网的内容服务提供商,这对于在垂直细分领域具有绝对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传媒机构来说尤其有实际意义。
何建明:
出版业核心竞争力在于智力资本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到:出版业借助资本力量融资上市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大发展。当前很多出版社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少项目,出版社的改革不应仅仅着重于资源整合,忙于扩大规模,而应注重打造出版品牌,推出精品力作,大力加强资本、产权、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建设,用生产要素和重要资源的合理配置,用国际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大市场大流通体系,整体改变我国出版传媒的产业格局。出版业本质上是文化产业,其核心竞争力不是金融资本,而是智力资本。
朱杰人:
高校教材也该“打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在《现代出版》撰文说:近年来,学术界轰轰烈烈地“打假”,打击学术腐败,打击论文抄袭,暴露了本该严肃而单纯的学术创作中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令听者大跌眼镜。殊不知,学生们手中的那些教材、辅导书、参考资料,是一样的乱花迷眼。那些公然署着某某教授大名的各种3e638cf080c82798fb7166036e12f2bc公共课、专业课教材,有几个字是真正出自该教授之手?局外人不得而知。但作为出版人,有一点我们很清楚:如果不给署名,即便这本教材非常优秀,也很难进入这个教授及其圈子的课堂;相反,如果署了教授的名字,即便是由没有什么名气的人组编,一般也会很顺利地受到各方认可。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对那些高质量的优秀教材势必形成挤压之势,劣质产品驱逐优良产品,最终受害的是国家的教育事业,是莘莘学子,还有他们肩上担负的国家未来。
张平:
网络环境下版权授权模式应当改革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张平在“作家联盟战百度——互联网时代的版权保护研讨会”上提出“版权自助协议”的改革方案。版权自助协议的基本理念在于互联网使用作品不需要对使用作品一对一直接付费,而是通过月租费、读书卡、设备费等多种间接付费的形式进行。网络服务商从内容服务和网络广告收入中支付版权使用费,付费参考标准由国家制定。在这样的版权授权模式下,集体管理机构依然负责会员权利的维护,而草根作者(大众作者)可以自主决定版权模式。这种授权模式的好处在于使用者和经营者可以不必背负道德谴责和经营风险,而政府部门也会减少管理成本,司法机关也可以减轻审理纠纷案件的压力。
杨小彤:
童书出版进入“战国时代”
云南晨光出版社的杨小彤在《出版广角》撰文说:如今,在专业少儿出版社之外,还活跃着众多的非专业少儿出版社和民营图书工作室,童书市场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在童书出版市场持续繁荣的同时也隐忧不断,既有优秀的出版者也有频频“闯祸”的出版商,大量的打着擦边球的出版物出现在市场上,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鉴别。当下的出版业上市融资浪潮也没有把它们忘记,一些民营公司或准备自己上市,或准备融资后上市,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三股势力为了生存,对少儿出版资源的争夺是空前的,一些作家选择了自己开公司,遍地诸侯,四处开花,自己做自己的生意。童书出版唯其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才推动了中国童书出版事业的繁荣,虽然竞争残酷,生存不易,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整个产业在螺旋式地上升。
中国的童书出版业在计划经济的状态下摸索了若干年,现在转制后陷入“战国时代”的状态,“战国时代”的来临,固然会迫使一些中小出版社在挣扎中死去,但最后,经过了生死拼搏的洗礼,留下来的必将是更加强大的胜利者。这或许才是中国童书出版业真正需要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