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渔的抉择:出版社自建数字平台之我见
2011-12-29任翔
出版参考 2011年13期
数字出版已经从概念变成了潮流,但是面对数字大潮和产业转型,长期处于政策保护下的出版社,尚不具备足够的人才、技术与资金实力应对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威胁与诱惑。由于我国出版业的特殊性以及历史原因,出版主体——各级出版社一直游走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之外,或者说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相反,数字技术公司、互联网企业、数字硬件厂商、甚至电信运营商成为了数字出版最活跃的群体,而由这些技术渠道商所搭建的各种平台成为了我国数字出版的枢纽。这样,一个本来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却成了困扰我国出版社的难题,那就是——传统出版社要不要自主建设数字出版平台。
这个问题,如果问任何一家西方出版集团,甚至是有一定规模的独立出版社,对方的回答多半是肯定的。因为在一个成熟、正常的出版产业,出版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主体作用不容置疑,而自主平台的必要性更是行业共识。但是,中国的特殊情况使数字转型的主动权掌握在了非出版社势力手中。更糟糕的是,这种格局偏差进一步削弱了出版社后续发展独立平台的意愿。我们看到,很多出版社、甚至出版集团都放弃了自主平台的开发。
那么,出版社自建平台到底有多重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明确的是,数字出版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说,数字出版是数字化的传统出版——出版社从出售纸本图书给书店转变为出售数字内容给平台,那么,出版社不需要建造自己的平台,可以完全依赖公共平台,就像当年依赖新华书店和二渠道书店一样。但是,如果数字出版的定义是全媒体版权运营,是数字时代的整合信息知识服务,是终端读者关系的维护,乃至知识聚合中心的构建,那么,出版社必须拥有自己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未来出版模式的基础。出版业必须明白,数字出版不仅是贩卖数字内容,更是构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纽带。很多出版社老总都认识到,数字出版是信息服务商的时代,但是,没有自己的平台,没有独家内容资源,没有直达读者作者的渠道,拿什么去做信息服务呢?
传统的印刷出版模式存在结构性问题,那就是,夹在内容与读者之间的中间商成为产业链的强势主导。换言之,就是书店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出版业。书店的上架选择决定了图书的命运,书店的退货率决定了出版社的效益,书店的回款周期决定了出版社的现金流,这样的结果是整个出版业的效率低下。一方面,书店大楼越建越豪华,门脸越来越漂亮;另一方面,折扣越来越低,出版社利润逐年下滑,投入到内容生产的资本越来越少,导致作者编辑积极性下降,内容粗制滥造,同时,书价越涨越高,读者远离图书市场。所以,在中间商强势的传统出版业,真正的核心环节,作者、出版社、读者都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现在,数字出版平台正在重演这幕悲剧。各大平台一掷千金,轰轰烈烈,宛如当年各个城市的超级书店。而所有这些豪华设施最后的买单者,是出版社和读者。这种整体经济效益低下的格局,完全可以在数字时代避免。前提是:出版社直接搭建平台,直达作者,减少中间环节。这种直接沟通是数字传播最大的魅力和优势所在,可是出版社缺少一双慧眼,未看到这一点。如果说,印刷时代,出版社受制于书店,是实体分销模式的必然。那么,在零传播成本的数字时代,出版社如果放弃自建平台,甘心受制于空手套白狼的公共平台,那就是作茧自缚!
出版社要不要自主开发数字平台?这一问题将决定产业走向以及出版社的命运。如果解决好了,传统出版社可以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及价值链上的优势;反之,则会受制于人,重蹈被书店退货、拖延回款等渠道问题所困扰的覆辙。
有人会说,如果每个出版社都搞自己的平台,是不是重复建设?要知道,如今互联网的IP地址行将耗尽,人类建立了数以亿计的网站,这算不算重复建设?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出版社以前有网站,可是流量很低,变成数字出版平台之后,难道流量就能提升吗?首先,出版社的网站宣传始终不到位,运营也缺乏人财物的支持,这是公认的事实。一旦大力推广,流量自然升高。更重要的是,这里面还有一笔经济账:如果出版社的数字图书放在整合性的平台上,你算一下,在全国出版社几十万种图书的茫茫书海中,你的图书能够吸引多少流量?
出版社自主开发数字平台很难吗?答案是,但远远没有平台商所说的那么难!国内很多出版社有忠实的读者群体,有自己鲜明的出版特色与优势,如果能够与此相结合,以自主数字平台为依托,形成有特色的专业网站,甚至是专业的网络媒体,出版社从自主数字平台所获取的收益就不仅仅是卖书的收入,可能还会有广告收入、公关收入、信息服务收入,这样,多元化的数字出版模式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根基。反之,如果出版社只会把自己的内容廉价卖给大型平台,赚取可怜的分成,就完全丧失了内容所带来的优势,完全丧失了对内容资源深度开发的机会,内容商在这种模式下也就自然沦为产业链的弱势,任人鱼肉。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传统出版社要不要自建数字平台的道理与之类似。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平台,有了自己在网络世界的地盘,那你就有了“渔”,有了产生利润的机会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反之,把内容卖给大平台,出版社只是得到了“鱼”——也就是分成收入,却丧失了造血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最终受制与人,难逃替人打工的命运。
20多年以前,地方出版社开始试水自办发行,打破了新华书店发行所的渠道垄断,在当时,此举饱受争议。但现在,出版社自办发行成了行业基本规则。今天,面对要不要自建数字平台的问题,出版社既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更要看清历史发展的趋势,来作出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