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业内外

2011-12-29

出版参考 2011年17期

  茅盾奖迷途:向文学?向商业?
  《北京日报》报道:第八届茅盾文学奖8月20日刚揭晓,便在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据茅奖评奖委员会公布的最终结果,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以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最终胜出。
  “这次茅奖获奖作品代表了近四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获奖的都是实力派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表示。但是也有评论家认为,此次评奖结果很平庸,毫无惊喜可言。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本届茅奖评出的5部作品中,有3部曾经登上过畅销书榜。在纯文学性和迎合大众趣味的商业性之间摇摆不定的茅奖,恰恰成了当下文学处境的典型写照。
  
  数字出版在刀锋上跳舞
  《IT时报》报道:在一些出版界人士和作家看来,目前数字出版的进程中,版权问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很多数字出版企业是在刀锋上跳舞,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数字出版基础很薄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表示,没有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国内的数字出版很难做大。他称,现在数字出版中的版权侵权问题比较普遍,侵权人违法成本低而受益大,权利人维权成本高,法院判赔标准过低,导致数字出版版权侵权纠纷不断,类似百度文库的大规模侵权是对产业界的不正当竞争和市场秩序的破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此前也表示,目前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电子书等许多数字出版业务都面临版权问题,而现阶段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的建立尚不完善。他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数字出版侵权案件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版权问题已成为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巨大瓶颈,缺乏可靠的版权保护机制,将阻碍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
  
  出版社对数字发行渠道不信任 数字图书“被涨价”
  《北京商报》报道:数字图书遭遇信任危机,出版社强势把控优质内容价格。近日记者发现,原价为10元的《春宴》电子版提价至最高19元,而线上纸质书价格却从26.9元降到每本24元,这使数字图书原有的价格优势大幅缩水。业内人士称,出版社在渠道选择上的强势把控成为阻碍数字图书发展的重要原因。
  对于出版社干预数字图书价格一事,易观国际分析师孙培麟认为,出版社对数字发行渠道的信任危机是造成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出版社担心侵权问题,为降低风险而提高电子书价格。
  
  实体书店“多栖”求生存
  中国新闻网报道:与传统书店的日渐萎缩相比,一些集酒吧、阅读区、网吧等为一体、装修别致的新兴“多栖”书店正蓬勃发展。
  据书店业内人士介绍,“多栖”书店着重于阅读感觉,凭借更周到的服务另辟蹊径发展,效果良好。这些书店除了售(租)书业务,还会不定期举行一些读书会、诗会、名家讲坛等活动,对爱书者来说很具吸引力。
  色彩活泼的吧台、错落有致的书架、舒适的阅读区、专门的网络区、光感柔和的灯光……读者们或立或坐,耳边乐音轻扬,可以挑选心仪的图书,可以边阅读边品茶,可以和朋友探讨心得体会……这些在传统书店难以见到的一幕,令许多读者心情怡然。
  郑州某高校老师认为,爱书的人大部分喜欢读书的感觉,也非常讲究读书的氛围和心境,“像在传统书店,我可能只买买书就走了,而这种新型的书店能让读者在这里度过更多的时间,会会朋友、放松一下,留住的是读者的芳心。”
  
  大陆书展的优势与不足
  《羊城晚报》报道:与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香港书展、台北书展相比,近十几年来,大陆陆续兴起书展活动,如今不仅有号称全国性的书市在各城市巡回展出,而且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纷纷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自的图书展销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与港台图书展会相比,大陆图书展会虽有优势,但也有其先天的不足。
  香港、台北的出版业所处的环境较为国际化,这在根本上保证了每年出版的图书和读者群能够有很大的变动性及活力,而大陆层出不穷的书展活动看似热闹,其实无论书源、读者群,都有很强的同质性、稳固性。历年上海书展进场人次只有20万左右,且大多是上海本地人,而香港书展今年则有95万人与会,据说是全世界参加人数最多的书展,其中至少有2%是外地访港人士,甚至来自欧美。在数百场的文化活动中,与会嘉宾就有许多包括苏珊·桑塔格这样世界一流的作家,连主持人、读者都是现场直接用英语进行沟通。
  大陆书展业人士首先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弥补这种先天不足?否则,在图书网购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一些大陆书展的存在意义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