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知识产权事业 打造多元出版机构

2011-12-29王化兵万媛媛

出版参考 2011年19期

  知识产权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8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和主办,是中国专利文献法定出版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外专利信息服务统一出口单位;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时光飞逝,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走过了31年的风雨历程,三十多年来,知识产权出版社站在技术发展前沿,大力推进数字出版,以开放、联合、共赢为原则,致力与中外知名出版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着力打造基础牢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实体。
  近日,记者采访了知识产权出版社总编辑欧剑。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业务模式、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
  
  转企改制新变化
  2009年,知识产权出版社进入了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全社资源、拓展发展模式的新阶段。通过转企改制,加大了对行业服务的力度,提升了企业管理能力,为企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提供了体制保障。通过制定专利信息服务、专利文献出版和图书出版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大业务的发展方向,加大了不同业务间的资源整合力度,建立起更加高效的赢利模式。同时,对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出版社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即成为业界领先的数字化出版机构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并从组织机构、体制机制、用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加大了重点项目研发和投资力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2011年,知识产权出版社成立了文史编辑室,扩大图书出版范围。“近年来,我社图书出版各项指标总体是稳中有升,但也存在增长点不足的问题。为此,我社一直在不断尝试扩大出版领域,丰富图书品种。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我社成立了文史编辑室,扩大了文史类图书品种,目前看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欧剑介绍说。
  
  独特的业务模式
  今天,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成功发展成为包括专利文献出版、图书期刊出版、数字出版、专利信息服务与数据加工等核心业务,拥有近900名员工的复合型出版单位。
  专利信息服务方面,欧剑告诉记者,知识产权出版社拥有海量、权威和及时的中国专利信息资源,同时积累了美国、日本、欧洲专利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90多个国家和机构的专利信息近7000万条,用这样的数据去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专利信息应用咨询、培训和专利战略分析服务。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专利文献的出版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拥有丰富的专利信息资源基础上,知识产权出版社依托雄厚的软件技术研发实力,运用先进的专利分析方法,推出了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专利信息分析系统、专利管理系统、专利预警系统、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等多种产品,以满足用户对专利信息检索和分析的不同需求,为用户的决策提供服务支撑。
  同时,知识产权出版社还承担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试验系统、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大型专利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任务。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利信息服务能有如此水平,”欧剑认为,“得益于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高素质的服务团队。”
  
  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
  提到数字出版问题,欧剑回答说:“专利文献短版印刷的需求促使知识产权出版社走上了按需出版的道路。2004年,知识产权出版社率先启动了按需出版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统计,我国每年出版近二十万种新书,其中55%左右在首次出版后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这些图书中不乏具有研究价值、参考价值、收藏价值的图书,是重要的文化资产,这类图书的断版将造成资源的大量流失。而短版图书中包括难以大量销售的学术著作、专业教材、信息资料、艺术作品、古籍、回忆录等类图书,这类图书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往往难以出版。尽管是一个小众市场,但断版书、短版书的市场关乎着文化积累、文化传承、发扬历史的重要使命。
  在对按需印刷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知识产权出版社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和指导,终于在2004年4月正式启动了按需出版的业务。几年来,知识产权出版社在按需出版业务上的努力为不少作者实现了出书的愿望,也使不少读者拿到了心仪已久的断版书。欧剑说:“目前,我们已完成近万种民国时期断版书项目、百种近代史资料项目、数十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汇刊等项目的按需出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关于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专利文献、断版书,以及短版书的服务对象,欧剑补充道:“对于作者群体来说,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作者以前出版过的书,现在买不到了,希望能再找到这些断版书。另外一种是作者没有出版过的书,不了解市场需求状况,更希望通过按需出版的方式出版作品。对于读者群体,有些读者想买某种短版或断版书,但可能只需要一两本,这就不可能按传统方式出版,只能通过按需出版来完成。”
  按需出版对出版业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积极探索、不懈进取,给我国按需出版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据欧剑介绍,知识产权出版社成立三十多年,前二十年出版的图书很少,平均一年不到二十本,后十年出版的图书从几十种发展到几百种。在全国知识产权类的图书出版中,知识产权出版社占40%之多,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著作有80%左右是在该社出版的。但是,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从业人员比较少,全国各地区知识产权局的从业人员数量加起来也不到2000人。可是和专业有关的发明人就很多了,全国每年有100多万件专利申请,申请人达到六七十万。知识产权类最大的考试就是专业代理人考试,每年报名人数不超过10000人,由此可以看出从事知识产权的工作,门槛比较高,专业性比较强。所以,知识产权出版社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
  转企改制后,原事业编制职工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以前存在的职工不同身份现象消失了。干部管理机制也进行了调整,中层干部实行全员竞聘上岗,3年一聘。通过竞聘,一批口碑好、想做事、能做事、会做事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同时,知识产权出版社建立了合理化建议奖励基金和青年成长基金,鼓励青年职工发挥个人才智,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来。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发现人才、留住人才,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活力和构建和谐企业氛围,进一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最后,对出版社的出版规划,欧剑总结道:“作为知识产权图书出版单位,要立足本专业,面向大科技,我们要力争把知识产权类的图书做到质量最高,品种最多。今天的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图书出版、专利信息服务、专利文献出版、数字出版和数据加工等多维一体的出版机构。我们会踏踏实实把每一本书做好,一个是内容,另一个是形式。以前只关注内容而忽略了形式,现在我们认为,形式和内容往往是同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