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博在出版业中的大作为
2011-12-29毛文思
出版参考 2011年20期
近两年,微博凭其便捷、实时、传播高效、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在我国迅速崛起,融入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2011年,微博的发展依然势不可挡。《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微博的迅猛发展,与当前人们的生活日趋碎片化不无关系。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可供支配的时间被分割开来,人们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我们看到,微博的广泛普及,令前几年兴起的博客热度大幅减弱。与博客相比,微博的发布更实时,并适用于手机等各种终端,读取和发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符合人们当前碎片化需求。同时,微博发展至今,对社会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日渐凸显。
虽然一条微博的最大篇幅只有140个字,但其影响力却不容小觑。人们不仅可以就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和话题,阐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微博发布出来,而这些见闻本身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大众广泛讨论。可以见到,微博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很多社会事件的发展。
微博现如今已成为很多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微博得到了传统媒体的日益重视,而传统媒体与微博之间也渐呈融合态势。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官方微博,通过微博进行新闻消息的获取及发布,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也对提升媒体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同样需要注意挖掘所获取消息的深度。因微博在信息监管方面较为滞后,因此不能忽视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微博的作用不仅止于此,其更成为了各界企业营销和推广的新渠道,出版行业也不例外。
首先,很多传统出版单位看到了微博的巨大潜在效益,纷纷开通微博,以更为创新、多样的形式进行图书营销,从而达到图书宣传和品牌推广的目的。出版单位可在第一时间发布图书信息,也可以在最快时间内得到读者对于图书内容及装帧设计等方面的看法。另一方面,读者通过微博获取出版单位所发布的图书信息,并予以转发,从而能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微博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可以集信息传播、图书营销及客户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当新书出版,出版单位通过微博进行宣传,对于即将出版的图书,也会在微博中提前预热。如摘录书中的文字,或介绍作者情况,以提高读者对于该书的期待值。
当然,微博营销不仅仅针对新书,以往出版的图书,出版单位也可以在其微博中进行再度宣传,如经典章节节选,重新引起读者的关注。
除了进行图书宣传以外,出版单位可利用微博增强与读者的互动。以前,出版单位与读者之间基本上是零沟通,而微博的出现为二者架起了桥梁,可以与读者如同面对面一样直接交流。微博也因此成为出版单位与读者互动的平台,可以通过转发读者的书评,或不定期地举行诸如“留言送书”的活动,这些交流与互动,拉近了出版单位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对于出版单位形象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其次,不仅是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相关企业也纷纷开设了微博。如盛大文学及其旗下的起点中文网、云中书城等均有独立的微博,并彼此链接。盛大通过微博发布的以企业自身资讯动态为主,可以视为品牌推广的窗口。而百道网作为数字出版门户网站,网友可以通过其官方微博了解国内外数字出版行业相关动态及资讯。
第三,网络书店,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网络书店,也把微博视为品牌树立和营销推广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此以“快书包”为例,作为一家新兴的小型网络书店,在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无法与大型网络书店相比,因此需要在宣传和服务方面有所创新,以吸引更多购书者。例如购书者可以直接在快书包的官方微博下购书订单,同时如有意见、建议及问题咨询,也可在其微博上以留言或私信的方式提出。可见,其官方微博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客服的角色。同时,快书包也经常会举行一些如“微博晒订单迎礼券”的活动,加强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性。
此外,一些实体书店也开通了微博,如单向街书店,会在其微博上发布最新到店的图书、图书销售榜单,以及书店举行的沙龙活动等信息,同样也会开展网友“评论并转发微博获得图书”的活动。
微博在作为出版营销平台的同时,也为时下出版内容提供了新的素材。目前,已有多本以微博语录为内容的图书面世,如《有权懦弱》《蔡澜微博妙答》《俗话说》等,且越来越多以微博为题材的图书出版,如《微博,改变一切》《企业微博管理手册》等。
2010年4月,我国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出版。该书以一个爱情故事作为主线,以微博发布的写作模式,因是在线写作,情节中穿插着作者与粉丝之间的互动留言以及微博中曾经热议的热门话题也被当做素材。
然而,此类以微博为题材或内容的出版物,体现了图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为出版物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然而,此类图书是否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或只是如昙花一现般仅是短暂的流行,目前还无法定论,但至少可以视为一种新的尝试,带来一种新的可能。
微博作为近两年迅速崛起的新兴业态,虽然其自身具有时效性强、投资成本低以及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但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尚处在萌芽期,功能还需进一步开拓,相关管理机制仍待成熟。如何能够使其规范化的同时,发挥其最大效用,有待业内人士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