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用考

2011-12-29金喜

出版参考 2011年20期

  根据台湾图书馆今年初的报告,台湾公共图书馆的借阅率排行,文学类前十名一半以上为网络小说。而流动快速的书店,则是新书竞争的战局,新话题、新内容最容易吸引读者。古老的经典似乎被供入学殿,成为知名度最高,但阅读率最低的书。
  
  阅读立体化:从读者到使用者
  大块文化公司董事长郝明义解释,经典在历史长河中嬗变,自然会蒙上一层距离的面纱,不论中西方,皆是如此。中国,经典被纳入考试科举,也更添加了沉重形象。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来源暴增,经典又再次被边缘化。这三重枷锁,终使现代人远离了经典。
  “要让经典被看见,关键在于推动的方式。”台湾图书馆馆长曾淑贤说。以台湾图书馆自9月起举办的“读享经彩”活动为例,首度以软性的“生活美学”角度切入,选读的经典以文学、茶艺、旅游、爱情为主,不讲大道理,而是看古人怎么过日子。譬如展出唐代茶人陆羽的《茶经》,便请茶艺老师现场教学,让人身临其境。不仅读与听,更能触与嗅,让经典变得生动引人。
  郝明义则认为,每个时代的读者有权利以最新的科技工具与编辑概念享受经典。大块2010年推出《经典3.0》系列,就是近年最大规模的经典导读书系,目前已出版25册,不但涵盖中西经典,导读阵容也属一时之选。大块还大手笔在两岸三地举办经典导读演讲,影音纪录也通过网络播放,呈现文、图、影像俱全的阅读体验。
  由此观察,现今推动经典的阅读,出版方式和活动设计都呈现多元化的“立体阅读”趋势。“就像电脑的程式开发,讲求‘使用者经验’,经典阅读也应从这个角度思考。”郝明义说。他尤其不喜欢强调推动,认为太沉重,而是希望通过更多的使用者经验分享,让阅读经典的乐趣传播出去,如同电脑游戏不断通关,一层层解开经典的密码。
  
  教学移动化:不要忽视学生的应用能力
  过去,学校是经典教育的摇篮,到了今天,也面临世代差异化的挑战。台湾某大学台文所教授郝誉翔感慨地说,现在学生娱乐选择增多,愿意读一本书就不容易,更遑论经典了。
  但元智大学的经验或可借鉴。元智是台湾第一所将经典列为必修的大学,其“经典50计划”将中西50部经典依据难易分成不同积分,学生通过选修课程、读书会、沙龙等方式接触经典,不论科系,每人都需要得到50个积分后才能毕业。自2006年实施至今,已有8000多名学生受教,更吸引了大陆的大学参访观摩。
  强制参加,不会引起反弹吗?元智通识中心主任王又文说:“刚开始会有,现在已经变成热门课程了,学生选不到课,还会打电话来骂呢。”
  课程中,王又文更看到新世代年经人阅读经典的潜力。在他教授的课堂上,学生以《孙子兵法》的“道、天、地、降、法”解读电影《阿凡达》,讨论物质与心灵的战争,创意十足。也有老师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时,带学生去博物馆看化石,学生将之应用于观察宜兰的蜗牛,进一步探讨兰阳平原的环境生态,而写出精彩的报告。“现代学生对于经典的联想与应用能力,其实超乎想像,若他们没有被强制接触经典,这种能力就不会被开发。”王又文说。
  
  民间私塾:以时间涵养文化
  当经典越来越讲究生动与应用时,虽能拉近距离,但是否模糊了经典的原貌价值?
  台湾民间一直有私塾的传统,维系经典的阅读与传承,今年过世的“奉元书院”毓老师即为代表。而原为作家的马叔礼,20年前开始在自家授课,内容包括《易经》《老子》,诗词、小说等,学生因受益感动,为其成立“日月书院”。
  “文化素养是不能速成的。”马叔礼说。在日月书院上课,不像一般才艺班多以期数计算,而是跟从老师的讲学进度,没有一定期限,有人一跟就是二十年。马叔礼说,以《易经》为例,其书之深与博,每堂3小时的课,至少要200堂才能讲得完。“经典就像人,是有灵魂、生机的整体。如果把人拆开了,则只是个别无用的器官。”他认为,经典本身饶富趣味,但片段式的教学,会坏了大家的胃口。
  无论用什么形式来推广经典,希望做的都是抛砖引玉。这一波经典浪潮,形式上有了革新,开启了现代人接触经典的第一步,能否深入文化土壤,成为养分则是有待时间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