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经典教材的常销特质

2011-12-29匡敏

出版参考 2011年20期

  一本经典教材影响着好几代学子,其出版价值早已超越了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本身,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社会进步和知识传承所作的巨大贡献。何谓经典教材?笔者认为就是在某一个知识领域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历经多个版次,被广大高校师生认可和采用的教材。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路》(邱关源主编),《电子技术基础》(康华光主编);《材料力学》(刘鸿文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樊昌信主编)等经典教材经过历次修订再版,发行数量可观,均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在如今同类教材层出不穷,特别是基础课教材版本众多的情况下,经典教材如何做到一版再版,累计发行几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呢?笔者利用做教材营销的机会,对多所院校任课教师进行过拜访和咨询,结合他们的意见,总结出经典教材必须具备的四点特质:
  一、理论联系实际,定位准确,主编为学术权威,内容上逻辑条理清晰,体系结构科学合理,叙述上通俗易懂,语言极富特色。首先,经典教材的主编几乎都是当时全国某一学科或课程的学术权威,长期孜孜不倦地在教学一线耕耘和钻研,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他们在编写教材之前,无不对专业设置情况做细致调研,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入分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进行认真推敲,同时广泛吸纳同行意见。有了这些基础,自然就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定位比较准确,再加上出色的文字功底,经典教材就这样将读者一步步带入知识的殿堂。教材的内容特色是其市场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其常胜不衰的最主要原因。
  二、立体化配套齐全,宣传包装到位,定价合理。经典教材一般都在第一版或后续版本中,陆续配套了相应的辅学助教产品,如课件、学习指导书、习题集、教师手册、实验指导书等,有的还有视频录像及配套网站来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的还开发了适合不同学时、不同层次学生的衍生产品。这些都为各高校开展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作为经典教材,既要做到内容的“赏心”,也要做到形式的“悦目”。这种悦目不是着眼于豪华的设计和纸张的挑剔,而是针对学生应用的便利需求,在开本、版式、字体、字号等方面有所设计,以利于学生的携带、阅读。合理的定价也是这些经典教材取胜的原因,这些教材大多紧扣学时数要求,按照观点明晰、文字简洁的原则,篇幅控制较好,因而在价格上也具有了相当的竞争优势。
  三、用心维护,及时修订,注重品牌的延续性开发。即使是经典教材,如果内容长期不更新,也会逐渐被其他同类产品取代,无法做到“经典”。教材的修订及品牌的维护与保养,都是作者和出版社不可忽视的工作。对于教材的修订,大多数出版社遵照“三五一零方针”,即“三年一次小的修订,五年一次大的修订,十年一次全面修订再版”。在修订时,教材的作者或出版社一般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使用院校一线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不断调整教材内容,并迅速反映到下一次的修订版中,使其始终保持着适教性的特色。正是注重教材品牌的延续性开发,才使得经典教材二三十年都能受到使用院校的欢迎,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四、营销手段有效、多样,服务注重细节。教材营销的核心是要为任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注重细节,做到更细致更个性。教材虽然是知识的载体,但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除了“内容为王”外,还必须配套有效、多样的营销手段。出版社不同营销手段也略有不同,有的采用直接的人际传播、口口相传手段,即编辑人员直接进院系宣传,给老师赠送样书;有的借助媒体扩大教材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有的利用专业学会、教指委的优势,加强同业界专家学者的沟通和联系,并在各大媒体上发表相关书评;有的组织专题研讨会或教师座谈会,邀请作者对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加以阐释,并介绍教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等;有的通过加强本地化营销网络的建设,招聘院校代表,加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三方的互动。
  总之,经典教材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其特定时代背景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其内容的实用性、权威性,这是经过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共有特质,是任何时代的经典教材都需要的。因此,编辑在策划教材及教材设计过程中应多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要求,从而策划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材,并实时对教材进行修订,做好后续服务,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成为经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