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2011-12-29孟晓东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7期

  【考点阐述】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如下解说:“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近年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而主要是在翻译题或文言虚词题中体现。句式掌握的程度如何,对于答好文言文翻译题及虚词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考生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技法指导】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必须首先了解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熟悉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1.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判断句大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或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常见形式有:“……者,……也”“……者,……”“……也,……”,另外还有用“乃”“即”“则”“为”“皆”“耳”“非(表否定)”等词来表判断,一般翻译为“是”或“不是”。一些因果判断句可翻译为“是因为”“是由于”。如: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第一句属于“……者,……也”的判断句,可译为:“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使自己身心劳累,或许是我妻子对我帮助的缘故吧。”第二句则属于“皆”字表判断,可译为:“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吗?”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做被动句。常见形式有:“于”“见”“为”“被”“见……于……”“为……所……”等,一般翻译为“被”。如:
  (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该句中的“见”字表被动。全句可译为:“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或‘相信’)。”再如:
  (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C.降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
  该项中的“为……所”为被动句的标志,翻译成“被”,所以其意义及用法相同。
  3.定语后置句。定语分为领属性和修饰性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多是修饰性的定语。常常有“之”“者”等标志。翻译时应将修饰语调到中心词前。如:
  (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该句中的“有……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全句可译为:“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而死的人,(这个)案件很长时间不能解决。”
  4.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常见形式有:(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到动词前。(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将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之后。如:
  (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该句属于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全句可译为:“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再如:
  (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该项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放在否定倒装句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两者用法不同。
  5.介宾短语后置句。用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多为补语。翻译时,应提到前面的动词前。如:
  (2010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
  该句中“于贪污坐臧”为介宾短语,翻译时应前置。全句可译为:“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6.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文言文中可以省略的成分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主语的省略有承接上文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而这些省略的主语并不是同一对象,考生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因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此外,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也常被省略。翻译时,考生可对省略成分根据语境进行合理补充。如: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该句翻译时,除注意文言实词“弃”“浮”“实”“哺”外,还要注意补出“遇偾军夺舟弃江中”省略的成分。全句可译为:“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当其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后有宾语,则名词活用为动词。(3)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4)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5)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则活用为动词。(6)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7)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2.名词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2)就一般情况而言,凡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用做主语的,就是用做状语。(3)前面已有主语,名词与其后的动词不构成主谓关系的,为状语。
  3.名词使动用法。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其特点是名词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
  4.名词的意动用法。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名词带宾语,活用后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
  5.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当动词放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时,活用为名词。
  6.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表示使动用法的动词常是不及物动词。
  
  7.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用做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8.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后带宾语,并表示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
  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
  
  【同步突击】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B.六艺经传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