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意出众成妙文

2011-12-29张坤王晓亮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7期

  千古文章意为本,高考作文更是如此。意胜则文胜,意顺则文顺。立意不正确,文章就不好;立意不深刻,文章的思想意义就不高,就没有多大的价值。那么,高考作文如何做到以“意”取胜呢?考生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平常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这里的“大”是大的主题、大的道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类命运、天地宇宙等。好的文章总是在对日常事、平常人的描述中挖掘深刻的哲理,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寄予作者深刻的思考,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以小见大”的写法,在小说、散文、诗歌和议论文中很常见,如就去食堂吃饭时排队的现象作文,如果考生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构思,可以首先对这种现象进行拓展和联想。由食堂的排队联想到其他种种排队,简单总结一下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比如是否拥挤、是否有人插队、气氛如何等。然后在拓展、联想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思维的延伸,由这些有形的排队,延伸到那些无形的排队。
  这两个步骤,主要是列举现象、积累材料,是重要的过程,但不是目的。考生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总结本质,分析利弊,推究原因,得出观点。因此,考生还需要进行下面的步骤:一是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并选择文章切入的角度。排队的核心理念是体现“公平、秩序”,而插队就是对“公平、秩序”原则的挑战,体现了“特权思想”。考生可以从插队的角度切入,这样有利于针砭时弊,提升文章的力度和深度。二是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首先,考生可挖掘它的历史根源;其次,可考查它的现实基础。经过以上分析,考生就可以揭示出事情的真相,发掘到现象的根源。从一个完整的逻辑顺序而言,考生一般还需要做最后一步,从反面的剖析转到正面的总结,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得出“我们要追求平等,遵守社会正义和秩序”的主旨。
  考生在作文中要成功运用“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小题材必须典型,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考生只有从本质上把握住小题材与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开掘出它们所包含的深刻意蕴。
  2.必须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进行开掘。小题材只有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才能体现出它的典型性和概括意义,才能揭示出重大主题。
  3.准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既要从大处着眼,“一览众山小”;又要从“小”处入手,“一叶而知秋色”。考生要处处写“小”,却处处表现“大”。
  二、巧用衬托,烘云托月
  巧用衬托法也是高考作文立意的一大妙法。有时候,考生如果从正面切入文题,立意无法出新,或者新意不足,这时考生就可借助“第三者”来切入主题。通过对“第三者”的记叙、描写、议论等来暗扣原定的主旨。这种不直接落笔,而进行间接描写,不正面勾画,而进行侧面描写的方法,就叫衬托法,也叫烘云托月法。这种方法能使描写对象更突出,更鲜明,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使人物更具吸引力。考生在作文中要成功地运用衬托法,就要了解常见的几种衬托方法:
  1.以景衬人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衬托人物性格的方法。如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浓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段景物描写,衬托出“我”去看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表现出“我”对江南农村自然美景的热爱。
  2.以后衬先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对后进人物的描写来衬托先进人物的方法。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中的《分马》一节,文章中的先进人物是郭全海,后进人物是老孙头。在老孙头的衬托下,郭全海大公无私的性格便更加鲜明突出。
  3.以侧衬正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第三者对主人公的介绍和评述,来衬托主人公性格的方法。
  4.以反衬正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对反面人物的描写来衬托正面人物的方法。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就主要写唐雎和秦王这两个正反对立的人物。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有力地反衬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5.以次衬主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的方法。
  6.以昔衬今法。这种方法是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过去的不足和缺点,来衬托人物今天的进步和优点的方法。
  考生在运用这种手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衬托时对比要鲜明。考生在运用衬托手法时,少不了要形成对比,或正反,或虚实,但考生要注意分清善恶,弄清是非,这样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衬托要渗透进作者的褒贬和爱憎之情。衬托就是为了使作者的褒贬和爱憎之情,在对比中显得更为鲜明突出。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把这种褒贬和爱憎之情鲜明地表现出来。
  三、结尾突转,尺水兴波
  在高考作文立意的诸多技法中,“结尾突转法”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结尾突转法”,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这样行文可以使文章起伏变化,打破章法的套路,让文章尺水兴波,增强叙述的生动性,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突转法运用得好,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那么考生在作文中应如何运用好突转法呢?
  1.要大力描写次要的内容,给读者一种错觉。如小小说《3号床的那个男人》,文章先写出手阔绰的“暴发户”老苏,写他邋遢的外表、大大咧咧的做派、大快朵颐的吃相以及他的自私自利,通过刻画这样一个没有修养,没有爱心的“暴发户”形象,给读者一种错觉,为后面的突转“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作了铺垫。
  2.要在恰当的地方突转,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结局。如小小说《回乡曲》的前半部分,着力描写了人物的反常行为——丧事喜办。主人公福水叔去世后,他的“四个子女和一个媳妇都带着欢愉的、如释重负的笑容”,而且在去下葬的路上,“他们脸上仍带着欢悦的微笑,像是去郊游一样悠闲”。但是文章在结尾处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回到乡居,大儿子带头下跪,朝父亲的灵位再次焚香祷告:‘爸爸,我们都依照您的吩咐,在丧事期间不敢悲伤流泪,怕真如相士所言,子孙一哭,你回头一望,灵魂便找不到回唐山的路……’”读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面带笑容,不哭不闹都是福水叔事先吩咐好的。而“思乡魂”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考生运用此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在写作时,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揽其中,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必须根据所要表达中心的需要仔细筛选,精心组织,运用突转法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就能以巧取胜。但要避免“猎奇”,不能为一味追求“意料之外”而摒弃“情理之中”,否则会让人感到虚假,削弱文章的情感力量。
  2.考生写作时要选择一个好的叙事线索,避免写得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