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1-12-29吴锋杜春香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8期
【考点阐述】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近年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的必考考点,而翻译文言句子这种题型能够较好地综合检测考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其中还隐性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用法的掌握情况。
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是指考生能够根据特定的语境,读懂文言材料中每一个句子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的内容和表达作出恰当的分析。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就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等。除注意对句子意思有明显影响的虚词外,还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常考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指考生能够按照试题的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白话文。翻译时,必须做到词语对译准确无误,语句通顺规范。如果能够翻译得流畅生动,效果则更好。
【技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信”“达”“雅”。“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指译文语言优美、自然、生动、形象,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手法,尽量补充原文省略的部分,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如: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11题)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这一小题中几个重点词语必须要字字落实,准确翻译:贷—借;公—国家、公家;数—几;劳—犒劳;没—通“殁”,死亡;亲—亲人;吏—小官,这里指他的部下;鬻—卖;器—器物;玩—名词,珍玩;以—目的连词,来。如果字字落实,则直译为:借了公家的几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器物珍玩来偿还。考生再加以补充和意译,则可译为:康保裔借了公家的几十万钱款犒劳军队,他死后,他的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这些公家的债务。
二、践行文言翻译五字诀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只要考生真正掌握了这个五字诀,翻译文言句子就很容易。
1.留,就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如: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11题)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这个句子中的“(张)凝”“将士”“(李)重贵”“大将”都是人名、官职词,因此可直接保留。
2.补,即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句子成分以及量词等少数词类。如:
(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13题)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这个句子中,省略了主语“申甫”、事件“隐居”、介词结构“向道人”等。通过增补这些内容,可以翻译为:申甫进入嵩山(隐居),又遇到了自己过去当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道人)请求(学习)他的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3.调,即调整词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调整词序。如:
(201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12题)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这个句子中的“亦不之虑”是一个以否定句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把宾语调到后面,即“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4.删,即删除的意思。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如: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8题)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这个句子中的语气助词“矣”可删可不删,而句末语气助词“也”则必须删去,而且“甚矣吾贫可知也”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应改为“吾贫甚矣,可知也”。原文可以翻译为: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5.换,即替换之意。不少文言词语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相应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
(2010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第13题)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该句中“为”“然”“簿书”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出入,因此就需要用现代汉语替换掉:“为”译为“做”,“然”译为“这样”,“簿书”译为“公文”。原句可这样翻译: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在具体的文言句子翻译实践中,考生还必须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要根据上下文意来正确理解和翻译。“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强调“宏观把握”“语境着手”,即准确翻译一个句子的意义,必须从理解该句上下文语境入手。这就要求考生把翻译困难的文句放到原文中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来翻译句子。只有这样,才能驾驭阅读材料。一般来说,考生可从三个方面结合语境理解文本。
1.结合上下文来推断省略成分
文言文表达比较精练,承前(后)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突出,从量词到主谓宾,甚至整个分句都省略的现象比比皆是。考生遇到考查成分被省略的句子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被省略成分的相关内容,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如:
(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第9题)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根据上下文语意可以看出,皇帝朱棣是在收到大破居庸关的捷报后说的这番话,说明居庸关曾被贼人俞瑱占领过一次。所以,这个句子可以这样翻译:现在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了。
2.结合上下文语意来推断重点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的关键在于对重点词语词义的准确把握,但是文言文语境中词语的词义往往会因为引申、比喻等而发生活用现象。因此考生对于平日里积累的重点词语不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学会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如:
(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10题)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该句中“偏方”一词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中医术语,根据上下文语意可知为“偏远的地方”的意思。管仲、乐毅和孔明在出仕前均处在偏远的地方,后来分别被齐桓公、燕王和刘备发现。所以,原句可翻译为: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3.结合上下文语意来推断事理
在高考试题中,有的省份已经摒弃了原来偏重人物传记的选文风格,开始呈现多元化和丰富化趋势,尤其是增加了很多论说类选文,选文表达方式从原来的叙述开始表现为叙述和议论(或者抒情)相结合。对于这类带有很强的议论或者抒情色彩的句子,如果仅仅是对句中字词的翻译往往会流于字面意思,很难准确表达原文的事理,因此要借助语境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的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合乎常情的推理判断。这样才能让译文神形兼备,做到语意畅通而不会出现误译、漏译和曲译。如: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8题)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这个句子前文有“抑吾妻之助也”和“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两句,显然,该句是梅圣俞的妻子谢氏对梅圣俞的劝谏。那么,考生在翻译时就要译出劝谏的意味来。所以可翻译为: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同步突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选自《宋学士文集》)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字,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译文:
(2)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3.阅读下面的文字,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选自《泷冈阡表》)
译文:
4.将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选自《任光禄竹溪记》)
译文:
5.阅读下面的文字,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选自《柳河东集·三戒》)
(1)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译文:
(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译文: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