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
2011-12-29张立军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8期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有一个同学专门研究蒋介石,这本来不算什么,但是由于他研究的时间很长,而且研究得很深很透,最后就被美国一家大学的教授看上了,邀请他过去读博士。他在美国读了四年博士,写了两本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专著,最后留在了那所大学当教授。我到美国去看他的时候,发现他汽车、房子都有了。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对技能做一个概括,技能就是抓住一个自己最喜欢研究的东西,一直研究到底,直到全世界都公认你在这方面的能力为止。这时你就达到了你最完美的境界。”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要读懂这则材料的内涵,考生就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材料中写到“一直研究到底,直到全世界都公认你在这方面的能力为止。这时你就达到了你最完美的境界”,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成功。由此考生可以联想到,如果只想靠运气,那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同样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种坚持下去的信念。正如材料中的他所凭借的就是他的不懈追求,他的自信和执著。
明确了材料的中心意思之后,考生绝对不能立刻草率作文,而是应该注意到作文题目中所给出的“写作要求”。此道作文题的写作要求中明确写明: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就是说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在作文里巧妙地体现出与材料所阐释的道理相符的内容。
常坐火车的人,最讨厌的就是没有座位吧?一直站着,站过了小站,站过了大站,僵直了腿,也疲惫着心。
可是,有人却有个找座位的绝招。方法很简单,就是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找过去。不论长途短途,不论是否人满为患,他总能找到座位。
我为终于知道怎么能找到座位而惊喜,同时也很佩服他的耐力和坚持。想来,何止是找座位,以这样的毅力,找什么会找不到呢?
著名生理学家,美籍法国人吉耶曼与同事沙利研究控制许多其他腺体活动的垂体本身是否受制于下丘脑所产生的某些物质时,用了整整5年时间,共解剖了270000只羊的脑子,终于提取了1毫克促甲状腺释放因子样品,成功地分离出作用于垂体的物质。他们发现这是一种相当简单的分子,在体内含量极微,用它可以治疗垂体的功能紊乱。为此,吉耶曼和沙利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他们的成功是5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不言放弃的结果。5年啊,多么漫长的时间,但他们坚持了下来,而坚持成就了他们的成功。
科学家在大功告成之前几乎都承受过无数次失败的磨炼和打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着凡夫俗子所不具有的非凡毅力,即坚持,坚持,再坚持。
大家都知道齐白石吧?他在年轻的时候,曾向一位篆刻家请教如何篆刻出精品。篆刻家让他挑一担石头,自己回家练习。于是,齐白石按他的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习,练习,再练习。一担石头越来越少,化为了满地的泥浆。而齐白石的篆刻技术也日益精湛,终成为著名的篆刻家。
哪一次成功,是缘于侥幸?哪一次成功,是因为偶然?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每日黎明即起,坚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学知识讲座”;著名画家黄宾虹生前每晚必练习画画,一次可画8张;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每天观察天气,记录气象日记;孙中山在国外流亡时期,经济十分困难,但他仍省钱买书,每日必读。他说:“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俄国大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每天必写,1862年他被沙皇政府关进牢房。在囚禁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
贝多芬说:“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科学家如是,篆刻家如是,音乐家如是……凡人也如是。
模拟评分
基础等级35分+发展等级17分=52分
评分依据
作者在文章开篇很巧妙地将自己积累的材料做了转述,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自己的中心论点——坚持,并适时地引用了吉耶曼和沙利的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随后齐白石、钱学森、黄宾虹、竺可桢、孙中山、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名人事例的引用使得文章的说服力倍增,并且充分显示出作者素材积累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