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古道
2011-12-29陈万利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30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在很多作家的文章中,都会看到的这支流传甚广的送别曲。林海音的小学毕业典礼上大家一起唱的是《送别》,席慕蓉小时候在父亲跟前哼唱的也是这首《送别》。而有时我从妈妈的哼唱中也能依稀听到《送别》的旋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是一支多么好听的曲子呀!可为什么我的音乐教材中不收录呢?
幼年时送别的人现在早已步入了中年、老年,而曾经耳熟能详的旋律已渐渐听不到了。他们不懂为何年轻一代不再传唱这首歌曲,而这同样也令我费解。或许是编书者认为这首歌太久远了,或许是迎合流行音乐的人们渐渐将这样的曲子遗忘了。但不管怎样,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眼前总是会呈现出一片绿油油的草原,一群穿白衬衫打红蝴蝶结的男孩女孩,泪眼盈盈地望着彼此。许久,他们转过身去踏上了荒烟蔓草的古道。蓦然回首时,长亭里那个熟悉的人依旧孤独地站立着,挥手又挥手,而眼中的泪,已将往事浸湿。在那个青春如纸般洁白的年代,送别是那样单纯而浪漫,那样伤感而幸福。我喜欢这首歌,喜欢五十多年前的那个年代,因为有李叔同这样精通音律和美术的大师把那动乱的年代装点。
面对大街小巷充斥的多而杂的音乐,面对各电视台搞得热火朝天的选秀节目,我失落又寂寥。他们那些东西也叫音乐?那不过是跟着潮流拼凑的歌。几年前很火的网络歌曲的歌词大多低俗不堪,旋律更是不堪入耳,真叫人难以忍受。这几年网络歌曲虽不再那么铺天盖地了,但流行乐坛终究是不安分的,娱乐市场是不安分的,那些音乐公司、艺术人的趋财之心是不安分的。大众不是喜欢像《东风坡》那种古典类型的歌吗?那就都唱这种类型的。曲子套个中国古典乐曲的外衣,用古筝、琵琶演个前奏能骗听众就行了。至于歌词嘛,古代辞赋、《三国》《红楼梦》,全化用到歌词中。结果可想而知,那些对经典只是道听途说的作词人自然将经典用得不伦不类,那些对经典一无所知的歌手将某些不该唱错的字唱错之后竟能笑吟吟地向大众道歉,然后还是照错不误。在这个时代,即便是再好的音乐,也会被一窝蜂的狂热与炒作给糟蹋成糟粕!
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一种文化,并且是文化家族中最重要的一个成员。多么向往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那个年代呀,瑟瑟古琴奏出了绝世的高山流水;多么向往柳三变、温飞卿那个年代呀,即便是最底层的歌女也有那么高的文学修养;多么怀念阿炳那个年代呀,像《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才是生命之歌;多么怀念李叔同那个年代呀,才子大师为少年谱写出多么美丽的歌谣。而我唯有羡慕,唯有瞻望,唯有一声叹息!在这样纷扰的音乐环境中,我不幸福,我们都不幸福!
还会有谁,将《送别》轻轻地唱起,轻轻地挥手,轻轻地回头?还会有谁,怀念那长亭古道,欣赏晚风拂柳的风景?还会有谁,将那段尘封旧事重提?还会有谁,为我们这群音乐饥渴的少年发出一点声音?
让我在梦里,在梦里走遍十里长亭更短亭,踏一程荒烟蔓草的阡陌,试着为友人送别。让丝巾与裙摆飘荡出最深情的告别,让泪水折射出最深切的思念。
哦,让我为友人送一回别,唱一句“长亭外”,道一句“古道边”……
【作者系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金钟文学社社员,指导教师: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