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2011-12-29祝杏清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30期
在考试前或考试中,许多考生常常出现紧张、烦躁、担忧等心理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考试焦虑”。所谓“考试焦虑”,就是在重大考试前,考生预料将出现不良考试结果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和惧怕,是这种情绪的主要表现。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它对考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一人生重大事件和人生发展的转折点面前,每个考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考试焦虑,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对于不可避免的考试焦虑,考生该怎么办呢?是逃避还是面对?如果考生对考试焦虑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肯定能克服这种不良情绪。
按程度分,考试焦虑分为两种:一种是弱焦虑,即适度焦虑;一种是强焦虑,即过度焦虑。按内容分,考试焦虑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自我缺失,一种是外部压力,一种是目标过大。自我缺失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自信迷失,总怀疑自己的能力,总在心里自问:“我行吗?”“我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怎么办?”一种是缺乏自尊,一直担心自己考不好,会在别人面前“丢脸”。外部压力主要来自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牢牢地印在考生的心上。目标过大,是指目标与能力不相符。有些考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考虑问题,一味追求名牌大学,非北大、清华不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强烈而持续的考试焦虑会摧毁考生的意志,迫使考生选择逃避。它不仅影响考生的学习和考试,甚至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而轻度的考试焦虑,能够召唤自信,激发斗志,引起警觉,提高效率。其实,考试焦虑并不可怕,只要考生定下心来,冷静分析,学会控制,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克服考试焦虑,有何具体策略呢?
第一,需要“勇气”。由于高考的特殊性,每个考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考试焦虑。许多考生可能为其所困,心志动摇,甚至陷进焦虑的深渊不能自拔,从而精神恍惚,上课无精打采,做作业时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整天昏昏沉沉。在高考面前,每个考生的意志力都会受到挑战,迎战或躲避必然是一个严峻的抉择。德国心理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我们需要‘焦虑的勇气’。”高考有什么可怕的?我们经历了那么多考试,怕过吗?尽管平时的考试不能与高考相比,但考试的经验是相通的。只要好好总结,分析哪些是可以吸取的,哪些是需要改正的,在备考复习期间多注意就行了。
第二,找回自尊。有些考生在进入高三时就忧心忡忡,紧张兮兮。高考失利、矮人一截的想法一直萦绕心头。其实,高考并不可怕,失去自尊的潜在心理才是最可怕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对于我们未曾想去尝试的事情,就不可用成败来衡量;既无失败,何来羞辱?”现在考生只是在为高考做必要的准备,但还没有进入高考。如果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考试必败,将没有发生的事硬与自己扯在一起,将不可能出现的情况非套在自己头上,岂不是庸人自扰,自找麻烦吗?考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满意成绩,就必须在与考试焦虑抗争中唤醒自己,找回迷失的自我;在克服考试焦虑的同时增强自信心,提高自信力。
第三,提倡坚持。既定目标、远大理想、当下现实、考试焦虑,这几个都是考生绕不开的话题。如何将它们激活,使它们相互作用,产生积极影响呢?坚持,乃当务之急。考生若能坚持,就可战胜考试焦虑,使自己受伤的心理得到抚慰;考生若能坚持,就更容易实现既定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考生若能坚持,就能增强自己的实力,填平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第四,调整期望。考生确定目标,必须依据自身的能力。不顾实际情况,把目标升级,拔高,是产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排除这一威胁源,唯一的途径是对自己的期望作适当的调整,按照自己的能力大小,重新确定目标。只有这样,考生才能依据现实,达到目标。
克服考试焦虑,不是要彻底消除它,而是要采取措施抵御它,要将过度考试焦虑转化为适度考试焦虑,从而让它时时激发考生的斗志,提醒考生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