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地高考存在不公

2011-12-29茅家梁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31期

  关于“异地高考”的好消息,就好像久居闺房里的大小姐终于按捺不住,要从楼梯上踱将下来,恰如苏芮唱的——“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人们都希望这回可不是“紧拉住梦的手”,而是来一番真正的改革,打开户籍壁垒上的这扇窗,彻底消除被户籍捆绑的利益差异。
  按照有些地方“高三学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现行规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子挤在“绿皮车厢”里,紧锁眉头。这种“归乡”,给当农民工的爹娘增加了多少沉重的负担?就连与从小一起上树掏鸟窝的伙伴都会产生隔阂——“在皇城根儿读书的,见识还不比俺强?回来考,可不是明显地挤占落后地区的名额?”
  话里话外,年轻的心灵受到的伤害最大——“在城里考,录取分数线要比家乡低,咱们这些人要挤占有城市户籍人口的子女上大学的机会;而回乡考,又要‘挤占’小同乡的利益。唉,生不在其地,又不逢其时,我们是最不受人待见的一类了。”对于身份的过分敏感和埋怨,极有可能会产生精神的焦虑和对社会的反叛。
  眼下,不少地方的教材又都强调“地方特色”,教材不同,试卷也不统一。首善地区的“状元”,到了偏僻山村,也不见得门门考得比人家强。高考中的这种环境转换、陡生的“水土不服”,往往让很多平日成绩优秀的考生铩羽而归。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选拔人才,不应该存在不公。现在时兴讲“同理心”。“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在城市工作与生活,像城市人一样纳税,为城市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随迁子女理所当然地享有在城市上学与参加考试的权利。既然这个城市有条件接纳农民工子女上学,也就应当愉快地承受因为他们在本地参加高考所增加的成本。用这种方式来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对于抵制或削减已经形成的“马太效应”,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说到底,当高等教学资源真正实现了均衡配置,每个高校都按照公平方式向各地投放录取名额与指标,“异地高考”便能得到一些城市的支持,农民工的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才会没有障碍。消除高考录取上的不公平,在更大程度上,就是维护与促进社会全面公平与和谐。
  值得庆幸的是,对于“异地高考”问题,教育部门已经纳入了日程表。一些城市也作了尝试,例如上海,就有“借考”或“寄考”这种形式。此举尽管还有点步履蹒跚,但已是不小的进步了。
  据说,耐克跑鞋部门的人一般都有跑步的习惯。因此即便市场调研不是非常精准,他们推出的跑鞋也很受市场欢迎。我们希望“异地高考”这双跑鞋,能做得人人穿着舒适,健步如飞。
  (选自《讽刺与幽默》2010年10月15日,有删改)
  
  理解鉴赏
  每年高考都是大家议论的教育关键词。作者紧紧围绕“异地高考”这一话题展开议论,题目“异地高考存在不公”立场鲜明,掷地有声。开篇从“异地高考”改革谈起,结尾以“异地高考”改革结束,章法严谨。中间权衡利弊,探究其根源,娓娓道来,如叙家常,又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语言上,本文大量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
  
  思考探究
  1.本文的题目“异地高考存在不公”中的“异地高考”该如何理解?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吗?
  2.作者所说的城乡教育之间的“马太效应”指的是什么?
  3.结合本文内容,请谈谈“异地高考”的弊端。
  【杨广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