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职语文教育应注重人文教育

2011-12-29周娇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期

  摘 要:在中职院校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更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文章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明确了人文教育的内涵,阐述了中职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并对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
  关键词:中职语文;语文教育;人文教育
  
  21世纪的青年,应当是适合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的高素质青年,不仅要具有高度的人文知识,更要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体现,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复归的今天,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中职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内涵
  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孟子说:“教人从善,谓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都是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何谓人文教育呢?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是灵魂。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构建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理。人文知识若没有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渗透和定向,就成为理性的认识。只有人文精神孕育其中,才可以转化为人文情感、人文情怀。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教育
  为什么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要注重人文教育?
  1.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文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提出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于漪老师在理论研究、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主张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2.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德育管理方面,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往往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这种管理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长久下去,一些学生就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再加上职校招生的地域范围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县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面对的就是比初中更严格的冷冰冰的规章制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依然没有好转,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体会各种人情味。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是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
  三、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
  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使课堂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教师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树立人本观念,注重与信任每一个学生。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可从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语文教材及教师自身几方面实现:
  1.改革教学方法,创设人格教育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也是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如:创设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课堂;重视“合作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教互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力求创新,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如采用辩论、演课本剧、质疑、背功大比拼等教学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2.从教材中汲取人文教育因素
  语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载体。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等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现代作品中有许多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关心他人且认真细致谦逊的课文,这些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篇目,最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如《手》中于仲嘉医生急病人所急,忧病人所忧的高尚医德;《烛之武退秦师》中已七十古来稀的烛之武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挺身而出,夜赴敌营,救国家于危难中;《华佗传》领略了华佗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荷花淀》《纪念刘和珍君》等篇目的人物形象更闪耀出忠于祖国、尊老爱幼、勤劳、认真、谦逊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品质。如学习《项链》一文,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虚荣的危害,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玛蒂尔德那种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的品德;《最后一片叶子》中老贝尔门用自己垂危的生命去挽救别人的生命的崇高形象;《她把护士变成了天使》中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孜孜追求,矢志不渝的美好形象激励着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对护理事业的追求;《我的母亲》中母亲勤劳刻苦、意志坚强的思想性格;《石缝间的生命》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光辉榜样。因此,教师应自觉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3.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
  人们常说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每个老师本身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要求,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人本思想、开放的大语文观、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其人格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