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史论结合 落实能力培养
2011-12-29陆朝华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期
同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理论相提并论的有列宁关于新经济的“退一步,进两步”政策(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俄国向何处去》)。他们的意思都一样:计划、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与社会制度无关。但在教材中,“退一步,进两步”“走”的太突然,好像与“新经济政策”没有多少联系。仅仅理解教材,很多学生感到很困难。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们补充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高于资本主义。在某些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出现资本主义的东西就是一种“退”。而当时人们认为“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所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就是一种“退”。但正是这种“退”调动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而这就是“进”。
事实上,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重史轻论,这也许是由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所以,《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史,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就是史与论的结合。
历史教学中,史论结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了解历史学习的线索。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更迭》中提到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而对于国家的概念及其产生,课文中没有形成具体的脉络,于是课堂上,有些同学就有这样的疑问: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应该说,教材在前面几课提及相关的知识:以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出现大量的随葬品说明当时有贫富分化;又在另一课中介绍禹的父亲鲧修筑围墙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私有制。在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向学生说明: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上出现了剩余产品,也就慢慢产生贫富分化,于是就有了私有制,社会上也就产生了阶级,最初的阶级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国家就这样产生了。这些知识就是“论”,通过这些讲解,可以使学生增强对课本知识的融会贯通。
当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在“史”的教学基础上“论”的解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武器。比如:介绍完《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后,在分析《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时,学生就自然能分析出春秋战国以前,人们使用石器,说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于是只有“千耦其耘”;春秋战国以后,人们使用铁器牛耕,说明生产力水平比较高,也就可以“个体劳动”,这为封建的生产关系出现提供了前提。学生再理解下面的教学内容也就驾轻就熟。
所以,史论结合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一条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落实能力培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呢?
首先,必须详细地把握和讲清基本史实。基本史实是历史教学需要讲授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我们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前提和依据。在“近代工业的兴起”中,有两个“论”需要学生接受:一是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的地主阶级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富强之路,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于已学习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历史,并了解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的同学们来说,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昏庸无能这一观点是易于接受的。要他们接受那时候的地主阶级也会为中国富强而努力,可能比较难。在教学中,我重点介绍了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在大量的史实面前,同学们能够接受地主阶级当时也在寻求救国之路的观点;另一个“论”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对于这一史论,我列举了一些课外知识加以说明: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炮弹铜箍不合格,北洋海军的士兵们在作战时要先用锉刀加工这些不合格品,然后才能使用,从而深受其害(没有达到“强”的目的)。洋务派创办的工业绝大多数是官办,政府拨付的款项绝大多数也落入创办者的腰包,而且生产中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生产缺乏动力,加上采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劳动积极性(没有“富”起来)。这些基本史实既生动有趣,加深印象,又能帮助他们有效理解“史论”。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指导思想用在分析中国革命道路上最为有效。在同学们了解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及其结果后,开始分析其中的原因:敌人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心城市,那里敌强我弱。所以十月革命的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的结论是在“实事求是”的指导下得出的。因此,教学中,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授可以使同学们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形成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的历史观点,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性。
当然,史论结合教学的过程,并不是只讲基本史实,堆砌史料,而不注意讲授理论观点;也不是只讲理论观点或空发议论,而不注意讲授基本史实。而是在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中不离史实。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史论结合,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历史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归纳演绎的过程。
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史论结合教学。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既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落实素质教育、体现《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种历史教学才是科学的教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中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