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必须”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011-12-29王成中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期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快捷、竞争激烈的,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经济社会。如何使学生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值得深思。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对时代的挑战应运而生。对于一门新兴学科,在具体实施中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转变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几乎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多地强调书本知识和应试能力。教师是在用大纲和教材教学科知识,学生是在跟着教师学习这些对他们今后生活可能没有多大帮助的知识;教师是学科知识、技术的传递者、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课堂内教学生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学生被禁锢在课堂内呆读死记,成为知识的容器。“教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难以培养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进行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不再将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是把课程理解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与可能生活世界的桥梁”,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着眼于为中小学生建构完满的精神生活。基于这种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教师要树立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质量观;确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的目标观;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育人观、教学观。
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敞开学习的大门,让学生通过探究自然和社会问题,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
一开始,要放低起点,摸清学生的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情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将教学层面逐渐转移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层面。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讲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的专题报告,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能达到的实际目标。实践活动的步子要小,把活动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始终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宽松的、多元化的自主发展机会,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实践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主动参与活动。例如:用一条3厘米的凤尾鱼,一根水藻,一个烧瓶和半瓶水做成一个生态球,会吸引众多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由小小的生态球就可以过渡到生态系统、人口增长、滥砍滥伐、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开发课程资源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都是由一定的课程资源支撑的。各地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有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区特产、远古传说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辽阔肥沃的农田。这些都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物质和文化资源。
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建构基本的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它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一方式是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的。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关键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具有较强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研究主题。这些课题不是按照教材提出或教师臆想的,而是通过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家长问卷,让学生、教师、家长直接参与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中去。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要探究的课题,教师组织相同课题的学生成立课题小组。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进行分工,着手开展资料单位、调查、取证等工作。小组成员内部进行交流,分析、补充材料,形成中期研究报告。教师组织以班级或相近课题为单位,开展中期成果交流,指导学生补充和调整研究计划,进行下一步研究。最后,各小组组织成果报告,提交结题申请。教师以班为单位组织课题成果鉴定和答辩,并选送优秀课题至学校。由学校组织优秀课题答辩会,进行成果展示和成果评比。
(作者单位 重庆市武隆县羊角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