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师怎样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2011-12-29杨玲红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期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创设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着力于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其自主参与的能力。
  一、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或生活实际中的疑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平衡。
  数学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数学对象并非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而是逻辑建构的产物。所以数学知识需要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内容,编成问题,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问题定向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
  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