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三关

2011-12-29丁亚红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期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组成句子的最小意义单位,一定的词汇量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是反映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志之一。词汇关过不了,对语句的理解记忆就会很吃力,更不用说文章阅读和语法理解了。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一点经验,写下来与大家共享。
  一、过信心关
  1.心理指导
  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其畏难情绪,使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学习习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希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尽可能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跟学生讲清这个道理。
  2.激发兴趣
  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一些比赛、组织一些游戏,并要在形成性评价中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比如说每个单元的单词都制成一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卡片,正面是英文,反面是音标中文,可以玩传声筒游戏:纵列六组第一人拿好卡片,从第一张开始,边读边交到第二人手中,第二人照样边读边交到第三人手中,以此类推,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完成任务,胜者小组每人加一分。或平时以打牌的形式结对练习,A发一张牌B读出来,B发一张A读,看见中文读英文,看见英文读中文,在玩中学习,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
  二、强化记忆关
  高手在成为高手之前,必定刻苦训练,才能有所成就。
  1.要准确掌握单词的运用规则
  这就需要借鉴别人的宝贵经验。通过对语法知识的深入分析,找出学习经验,摸索出学习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
  2.归类整理,摸索规律,强化记忆
  平时注意收集并整理学习小结,将音、形、义相近、相关联或相反、相对的词归类整理,如衣服类、乐器类、运动器材类、食品类、文具用品等,如描写人的性格特点的,描写外貌的,表列举增补关系的,表转折或对比的,表顺序或序列的,表因果的……
  通过联想、间时复习来强化记忆,特别是利用口诀,比如学音标的时候,我们就将20个元音音标看成是一首五言绝句,28个辅音音标看成是一首七律古诗,读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毫不费劲。
  我们记忆的法则是给学生创造记忆的条件,将需要记忆的内容变得有节奏有规律,以五或七个字节为主,如“volleyball,volleyball是排球”“足球足球football”这两种形式都行,或将英语单词填入自己最喜爱最熟悉的歌曲里唱出来,只要你能开口说出来,我们就可以参照疯狂英语的模式操练,将记忆内容练得滚瓜烂熟达到脱口而出。另外,参照魏书生的“神奇的一分钟”模式,我们也多次尝试,一般的课文对话学生都能在一分钟内背诵出来,当然特别长的课文要给二、三分钟,视实际情况而定。学生在操练时有兴趣、有目标、有竞争对手,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练起来非常带劲。
  三、情境教学关
  词汇的学习不是单一的词汇学习,而是要通过阅读文章、做练习题、听英语磁带、看英语录像和电影等来扩大词汇量,要根据教学需求,创设各种交际活动场景:生日派对、上课及课外活动、外貌描写、场景描写、看病、打电话等等,让生活的情景再现于课堂,给学生以亲切感,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在课堂上多一份轻松少一份焦虑。
  1.读,感,悟
  英语学习讲究语境,我们要在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和认识生字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整体感知事物的能力。决定一个词真正意义的,不仅是词义和语法规则,更主要的是其所处的语境——上下文。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只有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某一词汇所处的语篇、语段,即根据其语篇线索、主题和语域,来理解其真正意义,才算是帮助他们真正的掌握了词汇。要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生词,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促进识字记字,在阅读中巩固生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在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和认出生字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整体感知事物的能力。
  背单词时,不要孤立地背,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这样既容易记忆又利于加深印象。课间饭后,几个人用英语聊天,既可提高词语运用水平,还可使自己的语言流畅地道。另一个环节是多做阅读,这样既可以熟悉单词的用法,又可以培养一定的语感。
  2.开火车
  学生很喜欢做游戏,以“开火车”的形式来造句,将所学到的单词放到句子里运用。
  3.编故事
  将几个词语放在一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编一个与课堂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或短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然后分组交流展示,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刚开始学的时候学生总感到自己没有太大的进步,甚至还有被动和艰苦感,但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连自己都可以明显感觉到的“飞跃”和进步。这时他会感到学英语和用英语思考是非常自在、轻松、快乐的事情,从而使他步入了学英语的最佳状态。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