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探讨

2011-12-29蔡长青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期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强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就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构建起全新的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校;德育课;教学模式
  
  由于中职招生长期处于恶性、无序的竞争状态,导致中等职校招收学生的素质明显下降。而中等职校毕业的学生除部分同学参加对口升学继续深造外,大量同学毕业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业的建设者。因此,优化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摆在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本人根据国家对中职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的实践经历,现就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时期中职德育工作的要求在提高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对中职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都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1.中职德育课的主要任务
  教育部在教职成字[2008]6号文件中对中职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2.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4]14号】文件精神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3.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
  教育部【教职成[2008]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如下表:
  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选修课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二、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严重滞后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德育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良好道德的重任,在中等职校的教学课堂占据重要地位,它对学生尤其是职校学生的在校生涯以及终身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往往看到由于德育教学模式的严重滞后,不科学、不合理,导致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与要求的现实。
  1.德育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中职德育工作中,由于体制问题,导致管德育的不上课,上课的不管理德育,导致中职德育课教学与管理严重脱节。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爱,只注重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为管理和教育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只有将管理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作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加上教育方法上的单一,如惩罚、工作粗心或放任自流,或对待学生不公正,处理问题偏袒等,使部分中职生产生消极敌对情绪。
  2.教材有待更新
  教育部在【教职成[2008]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教育部负责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并协调解决本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意见实施中的有关问题。未经批准,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编写和推荐德育课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但是此规定并未严格执行,许多出版社自行出版发行中职德育教材,引用资料陈旧,相互抄袭现象十分严重。多数教材偏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的诚实守信、职业道德的教育,特别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对理论的讲解,忽视了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讨论,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谈不上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3.德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8]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新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新的中职德育教程与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由于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各级培训不能及时到位,加之中职学校经费、观念落后,思想僵化,导致德育工作者不能及时适应中职德育课的教学。
  三、创设新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创新德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德育教学模式。
  1.以教师为主导,建立互动式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的教学模式。要构建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必须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设计的策划者和主持人,他们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对中职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还需要转变观念,以“互动”的形式认真备课,在备课和行课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真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课下要有意识地多与学生交谈,加深对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品行风貌、举止爱好的了解和掌握,使互动式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可以先表扬做得正确的地方,然后再纠正错误,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既要重视“授业”,即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又要重视“传道”,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不可忽视“解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思想认识中产生的误区,以及在人生道路上产生的困惑,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明辨是非,澄清认识,辨明方向。
  2.变德育课教学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多种活动并行的教育模式
  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中职学校德育科学化和学科化建设的重要特征。然而,对于德育课来说,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育形式。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德育课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取决于学生实际运用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品德养成。从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来看,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知行脱节的现象十分普遍,知识的优势远没有转变为内在素质和实际行动,这很大程度上与学校教育重理论性(知识性)德育课程轻实践性德育课程,重理论(知识)灌输、道德说教,轻能力培养、行为养成有关,同时也与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有关。因此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必须注重或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教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例如在《职业生涯与规划》教学中,可着重介绍择业与求职、创业之路、创业准备、创业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学并加以辅导。为此,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传统观念,将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实践教学上,开展活动课、参观访问、与创业成功者座谈、市场调查等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更重要的是为其今后如何走向社会、走向就业、走向创业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主体参与式德育课教学模式
  主体参与式德育课教学模式是在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目标,由统一设计、同步推进的教师教的程序与学生学的程序有机组成的教学实践活动结构。主体参与式德育课教学模式承认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因而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可将德育教学内容分解为各种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之中,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探究式学习法,即学习的八步法:设疑自学、调研、交流、答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4.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德育教学的模块化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依据职业教育目标的要求,遵循中职生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整合德育教学内容,形成德育模块教学模式。例如中职学生的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从职校学生特点出发,淡化哲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论证,采取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激发其学习热情,改变哲学课程中“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状况。在《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中,围绕“职业与创业”主题,将职业教育课程构成职业和创业两个板块,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创业意识,开展“小发明”“模拟招聘”“我是小老板”等教学活动,进行即兴演讲、辩论、最佳创业方案等比赛。
  参考文献:
  [1]黄莺.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性:德育课教学模式探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
  [2]邹娟.试论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考.http://www.studa.net/zhiye/100827/15402519.html.
  (作者单位 湖北省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