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怎样挖掘小学生作文的个性

2011-12-29祁永亮郭娟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毫无疑问是广大基层教师最头疼的,很多老师感觉作文指导无从下手。常常是教师一番指导后,学生交来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独有体验、独到见解日渐稀有,学生的作文缺乏个性。如何挖掘小学生作文的个性?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给学生多一些生活体验的时空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文章倒语>序》)然而,如今学生的生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两点一线,往返于两点之间的路程原本是学生自由地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坐在父母亲背后的车座上一闪而过,他们因此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不能自由地观察身边的草木、景致,没有机会体察人情世俗,生活的空间无意中缩小为家庭和学校两点。节假日,学生的休闲方式单一,由于长期缺乏自主安排闲暇时间的锻炼机会,学生甚至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难得闲暇,也只会选择看电视来打发时间,积累生活经验,获得切身体会的途径更窄了,生活的源泉不丰盈,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鉴于此,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人际交往,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而是学生丰盈生命,发展个性的必需天地。为孩子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不要用作业填满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时间于学生,还自由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还个性于学生。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情逸致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
  二、给学生多一些表达的安全感
  叶圣陶说小学生作文应“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作文,是一种供学生展露心灵的渠道。然而,大多数的孩子并没有幸运地找到让内心袒露出来的途径。写作文时,不是考虑我想说什么,而是思量我该说什么,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关在心的最深处,还在出口落下了重重心锁,唯恐他们一不小心溜出来,被老师和同学笑话、指责。这样一来,作文中的个性自然无从寻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多一些安全感,让学生敢于说出心里话。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给作文减负,放低作文的门槛。
  2.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
  3.放低身段,平等地看待孩子的世界。
  三、给学生多一些课外阅读的时间
  在一次活动作文课上,笔者组织学生分成四小组,按分好的小组每人写一个词或词组,分别满足“谁”“在哪里”“干什么”“怎么样”的条件,写好后按顺序组合成一句话。因为事先要求对自己所写的内容保密,所以重组以后的句子笑话百出,有“阎王爷在落满雪的校园里往返跑,惨不忍睹”的,有“王一帆在花生壳里吃面条,难过极了。”的……
  活动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以本次活动为材料,自由发挥,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许多孩子在习作时满足于记叙当时的有趣情境,边写边嘻嘻哈哈乐不可支。只有一个孩子表达了这样的思考:“四个人四个脑袋,四种思维,组合成的句子当然不合情理。看来要知道别人的心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是被别人误解了也没有必要生气,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别人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孩子平时很爱看书,而且阅读面很宽,其中涉及少年百科类、小说、散文等,他还有写随笔的习惯,经常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
  叶圣陶认为:“文学作品直接牵动着人生,它所表现的境界是个有机体,以整个人生为它的范围。阅读能吸收了许多好的意思,获得许多人生经验,不仅调节了学生的大脑,还成了学生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语言文字为阅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通过他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他的脑海,使他如身临其境,感受欢乐、痛苦、喜悦、悲伤……简直就是亲历了另一种生活。
  总之,作文教学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毫无顾忌的表述空间,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们的作文走近其本色与本质,放飞孩子们的心灵,换来一个作文个性化的春天。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都市大桥镇嘶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