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之责

2011-12-29刘勇军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期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研究实施语文教学美育的规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美育的意义正是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而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教材则为我们实施美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工具,它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中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大力贯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实施审美教育。
  一、激发审美情趣,感悟形象之美
  我们知道,兴趣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因此,教学中要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把文章读了一遍。读过之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读完这篇小说后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美!”“那美在哪呢?”同学们开始讨论发言:“文中的景物美,大山深处,宁静而秀美”“文中的人物美,热情、朴实,热爱生活而又互相帮助”“香雪的心灵美,正直向上,敢于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给了他们众多的畅所欲言的话题。所以,在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们正可以利用美的形象对学生教育引导。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清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淡雅清幽,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二、确立审美观念,鉴赏真善之美
  审美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评价美丑善恶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锻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以便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例如课文《好雪片片》中那个以卖奖券为生的流浪老人,他整年都不洗澡,“流落到这南方热带的街头,连最燠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但肮脏的外表遮不住他明净的善意,油腻的双手挡不住他温情的传递,这是一位有着美好心灵的老人,这种美正是源于人性中善和本真的美。
  三、深化审美感受,追求人性之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感悟人的自身,感悟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深化认识,从而达到对美的确认与追求的目的。在教授裴多菲的抒情诗《我愿意是急流》时,我通过向学生分析诗中一系列对称的意向:“急流”和“小鱼”,“荒林”和“小鸟”,“废墟”和“常青藤”,“草屋”和“火焰”,“云朵”和“夕阳”之间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阐明了作者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愿意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通过对这首诗的诵读和学习,学生们认识到了爱情的崇高,同时也感觉到作为一名学生阅历的浮浅,知识的薄弱,情感的不够成熟,发现自己远远没有达到谈情说爱的程度。
  总之,从语文教学美育的全程看,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授美、发掘美、塑造美的重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多研究教育规律,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 河北省香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