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公关救不了康菲

2011-12-29杜惠清

国际公关 2011年5期

  康菲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会如何做好危机公关,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做一个有公德心、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相比4个月前的“从容表现”,现在的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简称康菲)正疲惫应战。河北乐亭养殖户的起诉案、国家海洋局启动的索赔工作、舆论的口诛笔伐,这一切正直击公众眼中向来傲慢的康菲。
  6月4日,渤海湾蓬莱19-3油田B平台附近发生溢油,两周后,C平台附近发生溢油,这次事故给渤海湾留下了无法修复的伤痕。蓬莱油田运营方正是康菲。直到9月2日,在各界压力下,康菲才启动停产程序。而在这漫长的3个月时间里,且不说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对养殖户造成多达十几亿的损失,就单是康菲的一系列举措,实实在在挑战了公众的容忍底线。
  谎言套谎言
  康菲的第一套牌,采取的做法是一个谎言被戳破,再编织另一个谎言。6月发生漏油事件,7月初才公开承认有此事;7月康菲称已启动应急程序,并有效控制渗漏点。几天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表示,事发油田的单日溢油最大面积达158平方公里。
  随后,康菲把说谎的决心表得更大。7月6日,康菲总裁司徒瑞称清洁工作接近尾声,8月底又表示渗油源得到永久性封堵,并声称完成“两个彻底”,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结果是,再次食言。
  更具戏剧性的一幕是,央视一位记者在9月出海,看到海面上的油污没有回收完,向康菲工作人员提出了疑问,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就是骗你。”这句话再次把康菲推上了风口浪尖。
  除瞒报、撒谎、耍无赖外,“傲慢”这两个字是外界描述康菲时使用最频繁的词语。这种态度也是让公众愤怒的原因之一。事故发生两月后,康菲都未做出道歉声明,在8月10日国家海洋局要求康菲向公众道歉后,该公司才对两起溢油事故表示歉意,但道歉内容中并未提及公司清污不力,也未对环境影响做任何表态。
  康菲在休斯顿总部的英文通告中,溢油量为“1500桶至2000桶”,而这一数字在中文版中变成了“1500桶”。在媒体的质疑中,康菲公共关系顾问约翰解释得很轻松:“休斯顿那边的工作人员犯了个小错误。”
  在事故发生3个月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作为一家知名跨国企业,康菲公司这一番应对表现,可谓深得‘危机公关’的个中三昧——事发之初能拖就拖,尽量封堵消息;无可抵赖则及时回应,在抢占舆论落点方面不缺席;貌似真诚、虚与敷衍,对真相无可奉告。
  危机公关专家林景新认为:“回顾整个事件,及时、客观、透明和真诚乃是危机管理的法宝。无论哪点欠缺,都将成为舆论的把柄。对康菲来说,在进行危机管理时,首先应该将自己积极负责处理危机的态度展现给公众。康菲的傲慢态度是因为把自己定义为非民用产品,对公众的信任缺乏足够重视。”
  谁纵容了康菲
  6年前,康菲石油旗下子公司的一艘运油船,就曾将1000加仑原油泄漏在美国普吉特海湾,为此该公司支付了54万美元的罚款。“每个公司都有义务防止溢油发生,如果还是发生了,每个公司都有义务查明原因、迅速报告并将油污清理干净。”这是当时负责处理事故的华盛顿环境部门负责人的严厉表态。
  然而,作为久居中国的外企,康菲颇能活学活用。其中不吭气装沉默这招,被康菲学了个底透。去年,中国大连发生漏油事故,相信康菲一定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当时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所属的两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导致数干加仑原油泄漏,污染扩及黄海海面。然而,中石油对此事一直缺位,不披露相关信息也多次缺席公开对话场合,以“沉默”作为应对策略。
  在大连事故中,中石油将责任推给两家承包公司。而此次渤海漏油事故后,中海油在官网刊发公告称,自己作为非作业者,只参与工作计划和年度预算的制订、大型投资及重大变更的审批,并督促作业者履行石油合同,轻而易举就把责任推给了作业方的康菲。蓬莱油田,康菲占49%股份,而中海油占5l%股份,既然油田收益可以共享,那么责任全推给不吃素的康菲,是不是不厚道?
  不过,对于推卸责任,康菲只学了个皮毛。国家海洋局一位内部人士回忆说,事故早期,在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一次专家讨论会上,康菲曾提及溢油前渤海区域曾有过地震,会上专家对此不屑一顾,康菲也不再提起这场未经证实的地震。
  另外,康菲也熟知中国很多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理。2002年,塔斯曼海轮发生漏油事件,7年之后,损失赔偿才达成。最终补偿款还未能弥补7年间污染调查与诉讼的成本。而大连漏油事故,周边渔民向中石油提出的索赔至今没有下文。
  一个在本国谨慎小心的企业,难道到了中国就“橘生淮北则为枳”了?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坦承,对方熟知我国法规和相关政策,知道溢油处置措施不力和瞒报事故并不会遭到严重处罚,也不会影响其经济利益,因此对监管部门懈怠应付。
  解读BP样本
  去年4月,墨西哥湾海域一油井平台发生爆炸,每天15万升原油涌入墨西哥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件。始作俑者英国石油公司(BP)紧急启动危机管理机制。一方面,积极封堵漏油口,清理油污,将污染损失减少到最低。期间还采用灭顶法、虹吸法、盖帽法等多种手段,努力尝试堵住漏油点。
  即便如此,时任BP的首席执行官海沃德,却因不合时宜的公众形象被勒令下课。事件最初几天,人们期待中的CEO能直面灾害,而他出现在度假游艇上,最后只好直接走人。
  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展开了全面应急反应。奥巴马多次公开表示BP应为事件承担责任,甚至要被绳之以法。他两度推迟出访、4次亲临现场,并紧急发表非例行全国电视讲话。
  在赔偿问题上,奥巴马在白宫与BP首席执行官及董事长进行谈判,这场原定20分钟的会谈,在耗时4小时后达成了协议:BP一方面向墨西哥湾灾民赔偿1亿美元,另一方面接受美国政府200亿美元的处罚。同时,创建一笔200亿美元的基金,专门用于赔偿漏油事件的受害者。
  回到康菲,国家海洋局7月5日宣布,对康菲处以20万元的罚款,同时要求该公司于今年8月31日前将泄漏油污处理完毕。对这些要求,康菲长时期内并未认真对待。直到9月初,各方压力扑面而来,康菲才开始稍微收敛了先前的作风。比如承诺将为溢油事件设立基金等。
  林景新认为,如果康菲一直以无赖、傲慢的态度出现,采取被动的危机公关,短期或许对其影响不大,但从长期看势必损害它在中国的发展,比如输掉中国政府对它的信任以及业务伙伴对它的认同。
  爱德曼公关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危机管理中事实不是敌人,危机传播管理的关键是及时和信息透明。”博雅公关公司创始人夏博新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上,公关不仅仅是传播,还是企业的头脑和良心。
  对于康菲,危机公关显然已经救不了它。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会如何做好危机公关,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做一个有公德心、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