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家

2011-12-29范晨恩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1年7期

  不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方向,不想在金钱至上的生活中丢失信仰,更不想在快餐文化里抹掉仅存的一点浪漫情怀。所以,在步履匆匆、没日没夜的旅途中,“回家”的另一种解读给我一种回归内心的真实感。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出去!”读着曹文轩《前方》中的这些文字,我想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我们哪个人不是为了成绩,为了学业,为了求得一席立足之地而拼命地走啊走呢?
  我们单薄的青春在习题和试卷铺成的狭窄小径里打马而过,可依旧不知悲伤。因为,前方有我们孜孜以求的梦,有“呼唤我们前进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然而,当你偶尔从高高的书堆里抬起头来,或者偶尔在阳台上眺望一下深邃的夜空和远处阑珊的灯光,或者偶尔找出尘封的日记本想和自己倾诉点什么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一种精神的空虚和心灵的疲惫?为什么会感到内心深处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漂泊感?
  因为,我们在追梦途中迷失了道路。
  周国平在《记住回家的路》中说:“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内心生活。一个人倘若只有外在生活,没有内心世界,最多只是活得热闹或者忙碌罢了,绝不可能活得充实……记得回家的路就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到上帝的路。”
  记住回家的路,不再让自己的心灵在行色匆匆的旅途中漂泊游荡,无所依附。在为自己的梦想打拼时,不忘记为自己的心灵开辟出一方纯净的山林原野。它可能是王摩诘那有着清清溪涧、幽幽鸟鸣的辋川,可能是陶潜那“鸡鸣桑树颠”的田园和“采菊东篱下”的南山,或者是冬日午后暖阳下的一丝回忆、一缕思念,也或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那份雅趣和韵致,抑或是一只自制的纸鸢,一次徒步的旅行,一封手写的书信……
  回家,从密集的生活中释放出一点空间,为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制造一个小屋,疲惫的时候回来,躺在自己的臂弯里栖息;迷惘的时候回来,与自己的灵魂散步共舞;沉沦的时候回来,倾听自己的心灵独语。
  也许,生活给我们不尽的变幻,但生命同样也赋予了永恒的意义。这份永恒或许就在回家的那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