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2011-12-29陈淑薇赵棠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1年9期

  2011年6月11日
  
  高考作文历来是我们所关注的,尤其是浙江的高考作文,社会媒体总是对它充满了期待。浙江是一个文化大省,作文题目里总是透着些人文气息,更有一种思辨性,可以说是文学与思辨并重、感性与理性兼举。这一独特的“浙江味道”,今年的作文考题“我的时间”一如既往地体现了出来
  知道这个题目是在监考时,一个考生出来和我交涉后。我一听就心中窃喜了,这个题目基准容易把握,学生应该不会离题吧,但是想要拿到高分是很不易的。后来才知,本次作文题目不是单纯的命题作文,和去年一样也是新材料作文:材料+导语+标题。
  以名人作为作文命题的引子,引出高考作文题的目的,这样的引导性命题在历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已屡见不鲜,但往往比较虚。而浙江的这个命题却比较实。它的“实”体现在命题较好地处理了材料、导语与标题的关系,使原本较虚的试题实了起来,让考生立意有方向,选材有参照。
  那么我们的学生到底会怎样去把握这个作文题呢?
  带着这许多思考,也带着很多猜想,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报告厅聆听作文大组组长陈建新老师的讲解,心中对本次作文阅卷的要求有点明了了。
  下午,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小组集体迁移到外面走廊上,就大组给我们的作文样卷进行了详细的揣摩和钻研。就一篇样卷,大家首先畅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对照大组评分再议。期间,有不少争论,但大家意见更多的是对“我的时间”这一题目审题的定位。
  
  2011年6月12日
  
  作文阅卷是一件谨慎的事,今天大家继续昨天的话题,对作文的揣摩还在进行。早上8点,全体评阅作文的老师又集中到一楼会议室,接受陈建新教授的最后“圣旨”,统一了评分标准和审题档次。
  陈教授就审题方面提出了三个关键词:①“我”——这是对“时间”的限制,作文必须写“我”的体验、感受、经历等;②“时间”——除了物理时间,作文还应该把握抽象的人生时间,因此,“时间”可以理解成我的舞台、我的人生、我的时代、我的生活片段;③“人生”——这是对作文思辨性的提升,作文应该涉及人的事业、成功、追求等宏大叙事,来表达这一代人所具有的自我认同感,要珍惜时间,好好把握,创造人生(或人生每个阶段)的精彩。这样文章才能符合题意,才能写得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陈教授还特别指出,要坚决打击套话作文,一经发现,一律36分以下。可最后在实际阅卷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很多套话作文。唉,为什么年年打击,到现在还是有那么多套话作文?要怎样才能改变呢?
  经过“漫长”的“洗脑”,再经陈教授给出三个关键词,心中对作文的评分标准一下子明朗起来。经过短暂的试评,下午开始正式阅卷了。第一次参加如此神圣的评卷工作,想到指下的分数将决定考生的大学门槛,心中的不忍已经开始滋长;再想想那些寒窗苦读的孩子起早摸黑的模样,不忍的心情就像夏天疯长的空心莱,啊,要是真能空心那该多好,可是当面对部分不堪作文又不得不给低分时,那心情甭提有多难受了!
  就这样思前想后,前瞻后顾,偶尔还会有周边的老师一起交换心得;有时还会讨论,以至于我改卷的速度有些慢。虽然郭老师在一旁安抚我说,刚开始时需要磨合,需要熟悉,但我知道我需要找到阅卷的感觉,感觉来了,就可以行云流水了。
  下午的几个小时里我改了163份作文,分数都不高,普遍处于36~46之间,偶尔几篇48、49。真的很想打高分,但找不出让我打高分的理由。副组长还因此特地找了我,一再叮嘱:好作文尽量往高处打,差的往低处打,拉开差距。我喏喏地点头,难道我心中的评判标准很高?仔细想想,阅卷老师真应该慈悲为怀,两个半小时,要学生做完这么多的题,还要挤一个小时写800字的作文,而且还要求书写端正,审题立意要清楚明白,语言表达要清新流畅……学生能完完整整写完800字,已经很不容易了。
  如此一想,心宽了很多了,再次看这些作文,也亲切了很多,希望明天能让我看到心动的文章。
  
  2011年6月13日
  
  今天,大组发下《关于套话作文的补充说明》的材料,重申要大力打击“套话作文”。我不禁大力叫好,这将重拳打击很多“妄想”走“作文速成”道路的“伪”作文教学,将更好地指引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当前,部分考生事先准备好一些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语段,无论碰到什么题目,随便抽取两三语段拼凑成一篇作文。阅卷组为了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准确引导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求对此类作文打分执行“从严”的政策,并建议打分不超过39分,倘若作文表达能力较差的,甚至可打在36分以下。不禁想起当前部分一线教师,大力倡导学生背诵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很多学生在不明就里的情形下就生搬硬套,甚至将大段大段的“优美”语句在考场作文中原封不动地背诵默写出来。大段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套用,不经意之间成了当前高考作文的“顽疾”。我认为,作文备考中,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表达,表达出学生内心最想说的内容,并经过师生不断地修改和锤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作文的语言才会更加自然和真切,促进学生的“正常”表达。
  相反,“生硬套用”式的作文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正常提高危害甚大。套话作文的语言看似很有“文采”,但仔细辨别,就会发现这些语段花哨有余,貌合而神离。
  在今天的阅卷中我发现有个考生采用三段式的内容来写。第一个小标题是“南山忆菊”:低吟于耳畔的苍老声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悠南山下,一抹身影在忙碌着,你是五柳的淡然,五柳的高雅,五柳的豪迈。我问一句,那亩地上的豆子可否安好?那南山上的树木可还安好?那位低声唱诵的老者可否安好?只是风吹去了你的气息,带着你的回忆,深入我的时间。用朴素刻上你的姓名,然后被风吹走。第二个小标题为“竹林醉酒”:用一段时间去放纵,用一段时间去铭记,用一段时间去遗忘,你们用不羁来控诉世俗的混乱,用归隐表达士者的不满,用一醉方休来体现自己的无奈。将我的时间印上你的烙痕,我的心灵为你歌颂。当时间重合,我问一句,那园中的青竹可还安好?那一地的酒罐可还安好?那俊雅高洁的男儿们可还安好?只是竹引去了你们的言语,用豪情刻上你们的姓名,然后被竹带走。第三个小标题是“绝色倾国”,也是用类似的语句写西施的内容。
  该文的主体部分写陶渊明、嵇康、西施,看似语句“优美”,内容丰富,但细究发现,这样的语言表达很不自然,套作的嫌疑很大。经过与阅卷小组长商议后,该文被判为套话作文。该文对“我的时间”的表达非常生硬牵强,如何紧扣材料中“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如何突出“我的时间”,自己来掌握时间而不盲目复制别人等题意,本文根本没有涉及。
  因此,我深有感触地建议,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还学生以“正常”的作文语言表达,作文追求个性化、真切自然的语言表达才是“正道”。作文不应是生搬硬套的“拼凑”,而应是学生“本真”思想的自然表达。考生需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我的时间”的思考。
  
  2011年6月17日
  
  这几天看了一些高分作文,这些作文扣题比较准,考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我的时间”的认识,强调“自主掌握时间,成就自己的人生”。作文内容比较充实,语言表达富有文采,行文自然并处处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或自己的理性认识,尤其是作文中的一些语句富有内涵,耐人寻味。我认为平时作文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哲理性语句或者古今的经典诗词句的诵读和涵泳,学生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积累,方可达成自然运用,灵活阐述的“质”的“飞跃”。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让我们炎黄子孙受益颇多。但是,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怪事”:个别学生面对文言或者诗歌,不解地问:“老师,背这些诗歌有什么用啊?”这些表明,学生尚未认识到吟诵诗歌的价值和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主张学生大量诵读诗词,绝不只是为了“应付”默写题,更大的作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更富有“诗性”和“思性”。
  今天在阅卷中,看到一篇好文章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多情的诗人嗟叹春光易逝,一生何尝不似一花,开落有数,盛景不长。不同的是,我们是自己的耕耘者,这一生的光阴我们可用双手盈握,使之盛放。这样的语段就很切合题意,包含着我要在自己的时间里创造自己的人生之意,诗句的引用自然,并顺势展开文章的抒情和议论,自然高人一筹。
  在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中,考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到自己在高三自主招生风流行的时候,安之若素,认为盲目参加只会适得其反,不如用那些“我的时间”弄清每一道做过的试题,为将来作从容准备。该生巧妙化用名言,正如徐悲鸿先生所讲:“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强调要相信自己,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里发愤苦读,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平坦大道,把握自己的时间,不负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灵魂!这样的灵活表达,我深为叹服!还比如,有个考生引用伍尔芙的话“记住爱,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时光”,然后随即写出,时光是对每一个人最温情的馈赠。品味自己的时光,让它在时光深处织成厚重华裳,才是最最丰盈的收入与补偿。我们各位同学若在平时备考过程中加强对古今中外名人的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的积累和梳理,并结合相应的题意进行自然的表达和灵活的运用,作文自然出彩。
  总之,那些“诗性”和“思性”兼备的作文语言,得益于学生平时对哲理诗句的涵泳和体悟。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文是学生才气的自然而完美的呈现,是学生文学积累和人生积淀的呈现,更是自己生命体验的自然表达。从某种程度而言,学生在诵读哲理性名句后,更需要将这些诗词句融入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加以深切的体会和领悟方可灵活巧用,自然成文。
  
  2011年6月18日
  
  “哦,还有这么长的题记的?”“哎,还有这么拖沓的后记的啊?”在阅卷过程中总是听到阅卷小组长对题记、后记的感叹。
  在这几天的阅卷过程中,多次看到考生在开篇部分有千奇百怪的题记出现,因为题记在作文中的位置显要、“醒目”,很容易引起阅卷者的关注,阅卷者从“题记”中可“窥”出作文的高下。
  一篇57分的高分作文巧用名人名言为题记:与旧时光相守,做时光的忠贞恋人一题记。该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又重新点到简媜说过的这句话,“要做时光的忠贞恋人,与旧时光厮守”。二十岁的我,不再艳羡他人的成功,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能被复制,就像每一段过去的时光,都无法再来。因为时光的不可复制,所以它愈是厚重与珍贵。在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该生写道:所以,低头问问自己,遵循自己的心品味你的每一段时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时光相守!与未来相遇!这样全文内容与题记就浑然一体,没有生硬的刻意雕琢之感。如何才能写好题记,这是摆在每一位考生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题记内容要与主题切合。题记作为对标题最直接的阐述,对文章主题最精要的浓缩,切记要与题意一致。比如2006年浙江省高考题“行走在消逝中”,有个考生写的标题为“写给你,我的生活”,题记为“人生,或许就是一路丢失,一路收获……”,这就与材料中的“人类在消逝中进步”很切合,对题意理解得比较准确。考生要么就不写题记,若要写题记,就要让它发挥巧扣材料、暗示主题、切入话题等作用。
  二、题记语句要富有内涵,耐人寻味。如果开篇的题记非常直白无味,那就“倒”阅卷者的“胃口”。在本次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写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题记”,这让阅卷者一头雾水,该文列举一些历史人物就根本没有涉及“我”的“时间”。这样不好的题记,反而给学生不良的思维“暗示”,让作文逐渐走向“偏题”。
  三、题记形式要三言两语,“短小精悍”。有的学生喜欢在题记中长篇大论,甚至误把第一段“挪”上题记的位置。在改卷中我就看到这样一个题记:那钟声踏着亘古的沙路而来,伴随着清晨第一缕刺破云层的光,我在这圣洁的一瞬间,打了个激灵,某本关于自己的画卷突然打开。这无关于辉煌,却是一我的时间。这样长达七八十字的题记太长了,这部分的文字,完全可以放在第一段,在开篇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头。
  总之,题记作为对标题的简单的阐述和对主题精要的概括,不可过多过长。题记的内容要与下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一致,不可直白无味。题记最好能够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给读者一种新颖别致、蕴藉有味的感觉,不可“俗不可耐”。考生要想在考场自然写出一个切合主题、言简意赅的题记,还是取决于平时对大量哲理名句、精美短文的涵泳和体悟,考生以自己的理解,深入思考“这一个”作文题,才能写出“漂亮”“隽永”的题记。
  
  2010年6月19日
  
  阅卷工作将近尾声,今天的工作比较轻松,早早地过来,电脑里所剩不多的正评卷还没有出来,大家便围坐在一起发表自己的感慨。我是第一次阅卷,体会自然很多。总体的感觉是,大部分学生缺少生活和阅读的积累,缺乏基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今年的作文题目“我的时间”,如果学生平时能关注生活,善于思考,是能写出好文章的。但从评卷情况来看,似乎不容乐观。学生的写作水平、思维水平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都停留在幼稚化的思想水平,诸如写“我的高中生活”“我的成长——童年、少年、青年”“我与父亲(母亲)的时间”“我的四季”等比比皆是,而且写不出深度,考生仅仅停留在了物理时间,真正优秀、有深度、有创见的作文不多。而华而不实、空洞无物、堆砌词藻的作文也大量存在。
  其实,考生将“我的时间”理解成“我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是可以预料的。试想学生被禁锢在狭窄的校园,无法拥抱广阔的生活,只埋头教室,转悠于题海之中,平时无暇思考,考场上面对“我的时间”能想到的自然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但是他们把自己的经历一板一眼地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来,千篇一律,自然味同嚼蜡;当然,我觉得,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阅读过程中没有学会真“思维”,即辩证的思考,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敏锐地感受生活的能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是无法写出好的文章的。
  你会发现,凡高分作文,不仅有巧妙的构思,更有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一气呵成,让阅卷老师真正地明白考生的内心。比如一篇满分作文的开头是这么写的:懂得,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坚持;坚持,所以自主。成功不在于复制,也没有绝对的范本,只有认清自己,自主“我的时间”,才能成就你独一无二的孤本。简明干练的语言,提出自己的观点:要认清自己,自主“我的时间”。
  看到这些文字,手会不自觉地停住,速度会不自觉地放慢,真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优秀文章的魅力所在。试想每天面对如此繁琐的文章,手指机械地游走在鼠标、键盘之间,能碰到这么几篇文章,怎么不为之一震呢?
  这次的阅卷经历引起了我的深思。平日的语文教学,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个人而言,我们可以从阅读入手去指导写作。这里的阅读除了单纯阅读书籍报刊外,还包括阅读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自觉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做一个有悟性与理性的自觉阅读者;在阅读生活的时候,应自觉地反省、思考自己的生活,训练自己的感受力,做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如此一来,人的感受力增强了,思维力提高了,精神时间自然就丰富了,其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