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防灾走进生活

2011-12-29健哉

大众健康 2011年4期

  在抵抗震灾的问题上,日本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属于地震多发国家,但并非受灾最严重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紧急救援与防灾体系相当有效,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希望日本的抗震救灾经验,能为日后我国防震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震前:让防灾走进生活
  
  在与频繁的地震灾害斗争中,日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极为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在一般建筑、公路建设、铁路和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中都可见一斑。
  日本的建筑抗震标准极为严格。2007年,曾有建筑工程师因为忽视这种标准,尽管没有造成损失,依然被判罪入狱。日本的电缆线路,为了避免地下管线在地震中容易损坏而难以维护的缺点,一律采用空中架线,因此,日本电线杆林立,对市容颇有破坏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区,大多设置有固定的“防灾避难地”,多在开阔的学校操场、公园等地,旁边有醒目的标志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到此处逃避。在我国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废墟中,唐山钢厂和开滦煤矿矿务局院里,日本人建的几座三层或四层小红房依然完好挺立。这恰好说明“建设不忘防震”的意识是多么重要。
  日本民众的防灾意识相对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时充分的灾害教育。
  比如经常组织全民参与的灾难演习,认真学习和了解地震的逃生知识;各个地震多发区的居民组织,经常进行一些综合性防震训练和地域防灾训练。日本全国各地设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让市民们亲身体验地震。这种系统培养灾害意识的结果是,许多日本人平时都有意识地准备应对灾害的发生。
  旅日工程师萨苏就介绍说,在日本的各个大公司,员工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内有用于维持生命的食品和饮用水、用于照明的特殊蜡烛和火柴、用于挖掘砖石瓦砾的棉线手套、用于保温的特制雨衣等,有的还有药品和绷带。这种应急箱可以满足地震发生时幸存人员的自救需要,最大限度地延长等待救援的时间。
  日本政府很早就建立了专业的救援队伍——日本灾害救援队。日本灾害救援队成立于1987年6月,主要任务是快速收集并处理情报、承担国际灾害救援任务,成为人道主义组织和业务过硬的工作队。日本灾害救援队由搜索与救援队、专业救助队、医疗队、管理队、高效的联络队和培训队组成。该队按照规定配备有一百余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运输与通讯车辆,船只和小型直升机,各类起重、挖掘和装卸工具,搜救仪器,个人全套用具,生活补给储存设备,发电设备等。其现有成员超过1500人,分别来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备队和火灾管理机构。1999~2001年期间,每年的财政预算为4850万美元左右。
  
  震后:高效援助
  
  反应迅速
  一旦发生强烈地震,日本政府会在第一时间作出有效反应。因为各级政府对地震早设有应急机构,一旦发生地震就可以立即投入工作。比方说,在2004年新潟大地震发生3小时后,该县知事就呼吁日本自卫队给予紧急支援,自卫队出动了30多架直升机四处搜寻被困人员,帮助运送食品和饮水。
  政府高层迅速成立防灾总部,作为应对、救助和灾后重建的最高指挥机构。权威部门对短期内可能出现的地震、海啸和滑坡进行了预测,并将结果通过媒体公布,以稳定人心。
  由于地震导致断电断水,市政府职员在市内各处点燃篝火,聚齐居民,让他们取暖并进行安抚工作。通讯系统修复后,政府职员就开始通过网络,向手机不断发布地震及救援的相关信息。此外,大街上还不断有巡逻车,用喇叭告知市民救灾和重建信息、到何处领取救灾物资等。
  
  地震信息传递快速准确
  日本全国各地有好几处专门的地震监测中心,地震一发生,监测中心就立即将震级、震源、震中等基本情况传递给国家有关部门。在地震发生1分钟内,电视台将地震的大致信息迅速告知全国。地震发生后,所有市民从电视、报纸以及各个机构的信息渠道中所获得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电视和报纸记者在现场连续报道,形成了不间断的信息流。而且这些报道非常中性,并不使人感到紧张和恐惧。
  
  相互协作,尽快畅通道路
  这种相互协作救助,体现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政府与社会之间。
  首先,在推进综合防灾工作的最高决策机关——日本中央防灾会议中,除内阁总理大臣和各部大臣之外,还有与救灾相关的银行行长、红十字会会长、电信电话公司董事长等,这有助于增强协调和指挥能力,提高指挥体系的效力。
  其次,日本各县城市之间都缔结了防灾互助协定,相互协作的救援体制保证了物资的顺利调运。2004年新潟大地震中,关越高速路在地震中关闭,部分路段还出现断裂,按照互助协定,来自东京、玉县、富山县的救援物资都绕道长野县,比较迅速地运抵了十日町灾区。
  再次,日本的民间组织能在地震中有效地协助政府完成救灾工作。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全国各地约10万志愿者立即奔赴灾区救灾。据统计,3个月内共有约110万群众参与到了这次大地震的志愿者活动中。
  
  对灾民有专业的心理疏导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有3种人员最先赶到现场:消防人员、新闻记者和心理咨询人员。
  由于有了心理人员的辅导,社会大众的心理得到咨询和抚慰,恐惧感被减轻,忧郁焦躁感也被控制或消除。尤其是地震中遭受惨重损失和巨大精神打击的老人,需要生活上的救助和照顾,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切,除了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周到和便利的生活起居设施,还应多多倾听老人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不安和忧虑,舒缓、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老人们平安地度过这段灾后的艰难。
  
  “中国制造”为何中国鲜见
  
  在灾后救援方面,中国在总体上并不落后于日本。日本在地震时如需要出动自卫队救灾须经国会批准,因此其救灾出动速度不如中国闻警即动的解放军迅捷。
  政府高层抗震救灾的指挥力度方面,中国恐怕还稍胜一筹。如中国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赶赴四川,连日奔波在灾区第一线,而日本迄今还没有任何一任首相能做到这一点。
  至于相关机构如交通运输部门、电信企业和电力企业等配合协作,保证道路、通信和电力畅通,中国也不逊于日本。
  而在公布和传递信息方面,汶川地震时新华社和CCTV的表现也相当迅速和准确,有效地提高了救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遗憾的是其他大部分媒体的反应还是迟缓了一些。
  不过,在平时预防地震的工作方面,日本确实还有许多优点值得中国学习。相对日本而言,我们仍应继续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防患地震的意识和能力。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防灾、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办法,然而真正演练者还是寥寥,安全手册多半也被束之高阁。政府当然有义务保证基本的防灾救灾硬件设施,但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保证自己安全的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所提的防灾应急箱大多是“中国制造”,但我们又有几家几户几个单位配备了它呢?
  另外,对政府而言,可能还需要重视和支持建设更加专业化的救援队伍。解放军毕竟是一支国防力量而不是专业救援队。要提高救灾效率,中国还需要多一些搜寻犬、多一些技术器材、多一些专业的救援人才,这样也许能拯救更多的生命。总之,“天下虽安,忘灾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