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十番”的传承

2011-12-29张卫东

北京纪事 2011年2期

  红楼唱曲
  《红楼梦》中就有关于十番乐的描述,《红楼梦》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中写道:“这里渐渐就有人来。先是贾琏、贾蔷来看了各处的座位,并问:‘有什么玩意儿没有?’家人答道:‘我们爷算计,本来请太爷(贾敬)今日来家,所以未敢预备玩意儿。前日听见太爷不来了,现叫奴才们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台上预备着呢。’”“凤姐立起身 来望楼下一看,说:‘爷们都往哪里去了?’旁边一个婆子道:‘爷们才到凝曦轩,带了打十番的那里吃酒去了。’”
  这里所说的“打十番的”就是指的京十番,因为《红楼梦》写的就是北京的生活,请来的有可能是京十番乐。
  
  源远流长500年
  十番乐在京城流传大概有五六百年,相传十番乐的前身是祭天时的“神乐观”道士所传,是在明代永乐帝迁都,由南京带到宫中。历经数百年后又与昆曲合流,形成北方地方特色的“京十番”,其中的元杂剧北曲成分很多,又经苏州不断向北京充实江南演奏人才,到清代初年“京十番”已成为具有皇家风格的器乐演奏体系。此时宫廷设立“十番学”演奏机构,一直沿袭了近两百年。
  明代万历年间,随着水磨调昆曲在全国兴盛,“京十番”不断吸收经典剧目中的昆曲牌子,更富有格律严谨的文人音乐风格。1519年前后,北京宫廷正盛行十番乐。在清乾隆年间,十番乐已经成为民间不可缺少的喜庆音乐。目前,现存曲谱还按照此种七字记谱。
  清·叶梦珠的《阅世编》中对十番是这样记载的:“吴中新乐,又有《十不闲》,俗讹《十番》,有约《十样锦》。”可见在“十番”这个称谓之前就有“十样锦”的说法,所以追溯源流一定是来自江南苏州地区。
  
  当年的“年轻人”肩负传承
  在很久以前,听我们北方昆曲剧院的叶仰曦先生的笛师崇光启说过十番,还说当时年轻人学过的只有安毓恒啦!一次偶然得到了安毓恒先生的信息,谁想他却到古稀之年才回到北京,还在街道活动站组织起民乐队,一心想把北京十番乐传播下去。经他辅导的刘占均、杨翠贞、王凤春、赵凤玲等人已经迷上这古老的曲调,而自幼向他学习音乐的李梅还要参加演唱十番。
  安毓恒幼年参加张伯驹组织的十番乐活动,当时是由韩子和先生传授打击乐。参加演奏时大锣的演奏员没有来,他自报奋勇要求参加,韩先生坚决说还没有学好,后来因实在没有人学习就勉强上场演奏了。慢慢地通过演奏学习了不少器乐知识,对叶仰曦先生的曲笛也很崇拜,渐渐地在文乐方面也很见长,有时还和叶先生一起吹奏。后来因乐社解散,政治空气紧张,安毓恒因家庭成分问题被迫到新疆支边。几十年里他一直钟爱的十番古乐却不敢提起,直到近年回北京后,才开始发展学习古乐的队员。
  经过笔者与韩子和先生的女儿韩慧悌女士联系,终于把当年韩老先生手抄的十番古谱找到了。慧悌女士还说:“我大哥去世后这些曲谱就放在我这里,本想将来传给更年轻的民乐爱好者,没想到现在终于有了好去处!”
  
  考绩十番乐独一份
  《十番》是一般的合奏概念名称,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纯粹的打击乐,如钹、鼓、锣、板、铴锣等十种组成,称为“素十番”,在北京口语中称为“清十番”。加入丝竹乐演奏的形式称为“荤十番”,而北京口语则称为“混十番”。历史上也有把“清十番”称为“粗十番”,把“混十番”称为“细十番”的。
  在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第十二回里“名士大宴莺湖”中有:提出打《粗细十番》的。在孔尚任的昆曲传奇《桃花扇》中也有瑞阳灯会,有两只船在江面上打粗细十番的情况。
  清·道光末年的太平天国时代,洪秀全苦于没有合适的礼乐立国,于是就用十番乐充为军乐、礼乐、宴乐。
  历史上有诸多十番演奏地域流派,以福建、江西、浙江、江苏等省份最为兴盛。北方除了北京,当数天津最为繁盛,乐器添以京胡主奏,并在打击乐方面较为丰富。
  十番乐的形成还是借鉴昆曲曲牌后,在京城成为风格独特的器乐曲。北京民间十番乐没有过多文字记录,多是清咸丰年间的蒋华甫先生所传,同光年间还经常到王府宅门举行局会。光绪初年,元宵节时常在琉璃厂松竹斋、清阁等古玩书铺举行局会,完全是以曲会友的业余爱好形式。职业演奏者多是瞽目艺人以及昆曲艺人,但因社会地位关系没有什么文字记载。爱好者结社演奏佼佼者还很多,遗老官绅人士居多,当时以孙金卿、周荫轩、周荫卿、李玉田等演奏的十番最为著名。
  民国初年,十番乐在京城民间日渐凋零。只有周子衡组织的“蓝桂雅集”、药王庙梁清溪道长组织的“清官乐社”等。稍后有些民乐爱好者结社能兼演一两套十番,有亓伯惟组织的“中国大学国乐社”、王易山组织的“北京女子教师学院国乐社”、韩子和组织的“北京电话局国乐社”以及陈继和组织的“国乐中学”等,鉴于十番乐在京城的濒临灭绝,民族音乐家程午加先生曾作过有关十番的论文。
  清朝时的京城曾经很盛行十番乐,是王府宅门娱乐休闲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四大徽班进京,取代了昆曲主导的演唱地位,十番乐也就自然地渐渐衰落了。
  1955年,张伯驹先生曾组织韩子和、叶仰曦、王震生等恢复过十番演奏。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张伯驹先生被错划为右派遣往东北劳动改造,十番乐的活动组织也就解散了。安毓恒曾经是当时最小的乐手,也随着运动被遣往新疆工作,自此十番乐在北京民间再也没有出现过。
  看着那写着七七、一七、一七、七、昌……的锣鼓谱,不禁想起欧洲的室内打击乐,从《喜遇元宵》《雪绕凤城春》《春日景和》《柳青娘》这些曲目名称上就可以感觉到京城古雅的悠悠遗韵……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